第一百七十八章 離開(第1/2頁)
章節報錯
誠然,胡軫言語中的關心,也是真情實意。
在胡軫言罷,劉祈拿起茶壺,給二人茶杯中,加了一些茶水,復又坐回,笑道:「君之意,我知也!
渤海國情形雖說複雜嚴峻,但能往之,安穩地方,卻是我所欲也!
反倒是朝中,於君面前,祈便也直言了,總感覺有些束手束腳,難有於外處事那般舒坦。
從我本身而言,更希望能於地方做些實事。
反倒是君於朝中,誠為大用,將來前途無限,還請不要忘了我才是!」
劉祈言中另有蘊含之意,但胡軫是以聽出。
實則這些時日來,賈詡為胡軫的奔波,劉祈看在眼裡,而以賈詡其人,能力非凡,作為胡軫謀主,又豈會願意恩主遲遲居於人下,將來必然會為胡軫於朝內謀取高位,而得名望。
兩人不覺又回憶起了當年於冀州戰場的往事,說起昔日破滅黃巾軍,而除張角大功,胡軫多顯唏噓。
隨著劉祈軍務交接,護送渤海王劉協的時間越來越近,宮中甚至定出了準確日期,前來拜訪的人越來越多。
如妻兄陳芝,還有去歲以來,於朝中結交的一些同僚等。
而袁紹終究比劉祈先一步離開雒陽,率部往長安而去。袁紹離開當日,劉祈也是親做送別。旁且不言,袁紹其人,富有大義名望,為人更是豪爽,魄力不凡,歷史上,能成為冀州之主,得一眾名將謀士歸附,並差點一統北方,絕非沒有道理。
分別之際,且見馬上的袁紹,同劉祈聊了許久,大體還是關乎三輔戰事。前些日子的軍報所顯,董卓親率之部,其中西涼鐵騎,名不虛傳,若非朱儁率部及時趕到,陳倉此時已經失守。
但即便有朱儁的指揮作戰,於關中戰事中,依然吃緊。畢竟有了董卓這個能統領漢、羌之部的豪雄,曾以內中鬥爭的羌人部落,也漸漸擰成了一股繩。
面對越加嚴峻的關中戰事,朝中每日都會商議研討,即便是足智多謀的荀或,在同劉祈言談中,也無奇謀用之。原在董卓之亂,誠以大勢互動,乃為涼州軍閥,同中央朝廷的一次決鬥,絕非一戰可以決定勝敗。
且見袁紹大部人馬離開,劉祈未有在心中祝福,漢軍能與董卓之戰中,穩住陣腳,並最終獲得勝利。若是漢軍大敗,不僅是關中之危,整個河南之所,也會生靈塗炭。
想讓本就常年於戰場上和胡人廝殺的西涼軍,且以董卓所領,到來關中及河南這等富饒之所,不行擾民,完全是不可能之事。
送完袁紹,回往雒陽的劉祈,聽得荀或等人彙報後,已經開始準備於家卷之安排離開。
這段時間以來,新帝登基,雒陽局面眼看著穩定下來,但內中波濤駭浪,在劉祈的感受中,比先帝劉宏在世時,還要龐大。
即便已成功升為尚書令的江沛,也多苦憂。在劉祈即將離行的拜訪中,大訴苦水。
朝中以少帝年弱,朝臣處於軍政要務,但眾人在很多方面,意見難做一致,朝會上的爭吵,已是司空見慣。
江沛嘆言之,朝中好不容易形成的融合局面,只怕再會起亂。這段時間,也多虧他同盧植等人一直維持局面。
「我與子乾等人商議,打算召王允為太僕!」
聽到這個熟悉名字,劉祈神色微動。
太僕乃是九卿之一,這是朝堂打算重用王允,而來平衡朝中各方勢力之關鍵。
漢末的名人,以之能力名望,果然再度一一登場。
其中王允,士人評價可都不弱,如與許劭並稱「許郭」,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的郭泰就曾贊之:王生一日千里,王左才也。
原本的時空裡,王允先假依附與董卓,後說服呂布,而誅殺董卓,扶天子以安朝廷,也算是救得漢室於危難之間,奈何最終連帶著宗族十餘人,一道慘死。
為您提供大神拾新的《漢中祖》最快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