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劉祈於數月來,對壽光之地縣誌翻閱。

每逢大旱之後,壽光之所必有大澇。

而如壽光城等鄉民聚集之所,多有大小河流圍繞。即便前番多因乾旱而乾涸,但在雨水後,必然會上漲,進而對民生產生影響。

這些年來,不僅僅是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荒廢,如河堤等也是殘破荒蕪。

藉助冬耕後的農閒,劉祈使業壽等縣吏各做安排,招募鄉人,提供粥食,目的正是藉此完善其中設施。

小到壽光,大到大漢,農業一直都立國之基。

失去了這個保障,地方會生亂,國家會動盪。

“縣君放心,此中事,我會親自督導,必保障好民生諸事!”

業壽頻頻頷首,從昌慮到壽光,恩主劉祈,無好大喜功,也不侷限於一時得失,甚至所為政務,時短難見長效,多會讓利與下一任地方官吏,他也毫不在意。

這種處事態度,時刻將百姓放於首位,只要同之一道為官者,無不深深折服,像而今的壽光縣衙中,莫不發自心底臣服!

業壽忽得想起一事,他從袖筒中取出一卷簡牘,雙手遞到劉祈手中:“壽差點忘了,此為近月來,鹽業其中獲利!”

在同青州別駕通氣後,州郡府衙,亦然預設壽光鹽司在上繳以前一般產量外,額外勞作所獲之利,可用作鄉卒之軍需所用。

州中能如此,也多虧太史慈加入,一道同孫觀治軍後,所領部卒於樂安郡,還有臨近北海國的數月內數次成功剿匪,極大保障了地區安寧,讓州郡看到了成果。

而劉祈在原有鹽田基礎上,也使匠工大量開發鹽田,又有商貿延續到青州的糜氏私底下輔助銷鹽,其中利潤,已夠養活壽光之地部從。

劉祈在翻閱上所記之具體賬目後,不得不感嘆食鹽之利益,難怪於昌慮時,各方大戶聯合地方官吏,也要於私下冒著風險行走私。

想於武帝時,為桑弘羊主“籠鹽鐵”,而於昭帝鹽鐵會議,以桓寬《鹽鐵論》所述,強調不與民爭利。

時下以官營和私營結合,雖大不如武帝后那般強制,可以鹽井和鹽田之有限,又大受控制,能掙脫出來,行走私本就是暴利。

像整個青州,如樂安郡、北海國、東來郡本為大漢重要產鹽之所。壽光鹽業一旦開發出來,利益亦是驚人。

等業壽告退,劉祈又拿起方真昨日從昌慮送來之書信,上有詳細介紹他於昌慮所實行產業,為民所得之利益。而在下方,則是他以鄉人組成之商隊,同糜氏合作,於江淮,乃至關中等地,商貿交易所產生之利潤。如後者,拋開商肆開發,人工等多方面花費,賺取並不多,只有百萬錢。

但這百萬錢,乃是個,劉祈相信等手中控制之商肆,能連線他所處之青州,並往西域、遼東、海外交易後,所得之利潤,必然是個巨大數字。

當然,於地方混亂後,劉祈不單單由此獲得收入,以來募兵訓練,另有船隻督造諸事。兩月前,戰事結束不久,王志所領斥候,於益國城東所發現之近千萬錢掩埋之財物,貢獻了巨大作用。

按照劉祈推測,這批於野外掩埋,原有專人看守後被殺之財物,大機率是原主事北海國戰事的鮑鴻所有。而今順利得取,正好被他用之於地方。

十二月十五。

青州大地飄起了小雪,在朝中關於青州平叛的賞賜文書,從雒陽而往樂安來時,一行數人,於琅琊而上,走北海國,同樣來到了樂安郡壽光境內。

這行人,除過數個士人青年外,餘者多為扈從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