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作亂以來,青州地方多生枝節。地方之吏,亦多困頓,吏治不佳。

但這次於壽光,希德汝不僅護民,更安民,治民。

乃是吾過數郡縣以來,所見最優者也!”

熊元拉著劉祈手,又道:“吾上次聽汝有言,打算於壽光即臨近縣地,以招募鄉卒,護佑地方,此事我先允你,並同汝一道上書言事。

時以北海國雖平,但如地方匪患,必多生也!

州郡府兵分散,難做有效扼制,以鄉邑卒眾,正好補此空缺……”

“別駕過贊,於縣地處事,下官乃是盡力實為,且願民眾能安生。”劉祈忙回道。

熊元因州府諸事忙碌,加上自胡軫之後,一直未有派出青州刺史,以各從事相輔處事,故需回往,未有往壽光城內停留之意。

在同劉祈道完後,迅速率大部人馬,過益國城而歸齊國。

劉祈等熊元離開,這次往城內行去,其向周圍官吏道:“熊公恪守職責,乃為州府賢官也!”

胡旺等人,紛紛頷首。

這次在朝廷之部後,北海國混亂能迅速平定,最終在一月之內,解決隱患,青州別駕熊元率部及時馳援,功不可沒。

當然,含熊元在內,上到州府,下到縣地,眾人也知道,平叛之事中,壽光令劉祈能獻言獻策,為戰事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至於民間,這段時日來,對劉祈之傳聞,早就神乎其神。

尤其在杜鄉鄉友傳頌下,由底層官吏到底層民眾,莫不知曉縣令劉祈之過往,人莫言之乃是太祖皇帝,以拯救黎民百姓之人!

而隨著壽光本地,發出招納各方無家無地百姓,於壽光安家,以入戶籍安置之事後,感恩劉祈大名,不僅僅樂安郡,如旁邊經過戰亂之北海國,乃至於齊君,也有百姓遷此。

相比於拋棄治下百姓之官吏,人莫不喜歡並敬重如劉祈般,能保護家園之人。

更重要的是,壽光令劉祈於壽光以仁治,不放棄每一個人,其中道德大義,人莫不敬佩。

其中名聲,更是早早傳到了東來郡。

當劉祈隔日外出縣城,於鄉地巡視民情,準備冬耕時,遠在黃縣。

太史慈則於妻子商量將來,其難免談及上次於壽光之事,他手中正拿著劉祈一早令人送來之書信。

“壽光令乃一等一之好漢,我前番離開時,其即有言,若是我願意,其願以我至壽光為官吏。

這次得州府肯定,壽光地方即當招募三千之部,而防止匪寇諸事。

壽光令以信中所言,打算使我為副將,協助孫君處事……”

太史慈家中父母已逝世,同與兄長分家,可太史家本就是本地大族,名望甚高,郡縣實也有召太史慈入仕,但太史慈皆以辭之。

這次突然有打算受壽光令所召而入仕,妻子陳氏頗顯好奇。

於丈夫解釋下,方知其中推崇。

“夫君即是有意,便去時罷!

且於家中,也無多少事情,各有僕從忙碌。

將來夫君入仕,若是能為地方主官,也好護佑家小!”

陳氏非常知書達禮,這般言語,全都是為太史慈考慮。

太史慈年雖弱,不過弱冠,但結婚兩年,已然又一兒一女,家庭亦是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