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謀,攻心為上!

壽光令即有前番布謀,今再實之,那黃巾軍將領說不得還會入計。”

即得曉劉祈相召後,太史慈忙於扈從說了聲,遂以入後方。

路過壽光部從時,見之所為,太史慈很是容易地猜出了劉祈之所想,他亦為其足智多謀敬佩。

待面見,他才驚覺,前側這個同他年紀相差無多之青年,竟真是已名揚地方的本地縣宰!

太史慈自詡武力不凡,又多好學,於鄉邑有名,但在親眼看到劉祈後,他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東來黃縣人,太史慈見過縣令!”

太史慈習慣性地揹著弓箭,即於面見劉祈時,抱拳行禮,他之身長七尺五寸,論道起來,還要比劉祈矮上一點,但之氣勢,若出鞘之利劍,給人很深之印象。

得曉面前之人,正是未來大名鼎鼎之太史慈後,劉祈忍不住再度打量了一遍。

是以其年輕時,恰也逢北海國之黃巾大亂,受孔融之命,尋劉備救之。後有大戰孫策,終被孫策收服。

《吳書》有言,太史慈逝世前道: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以之本人,少即為神射手,方才射殺黃巾軍渠帥,更加證明這一點。

另外,太史慈年紀輕輕,即有髯相留,又相貌端正,可以說是風姿獨立。

於太史慈一禮下,劉祈回禮道:“這次能斬殺黃巾渠帥,另以大破黃巾軍先鋒三千人,太史君那三箭,可是居功至偉!

此事,我會如實向朝廷,州郡回稟,併為君請功!

時以黃巾軍大部,正從灌亭一帶趕來,太史君不若與我一道,先入城避難!”

太史慈自己也有不可思議,怎的箭法之下,殺得還是一個渠帥。

但劉祈後面所言,太史慈知道自己猜中了,黃巾軍主力這次分流,可見是想趁著朝廷平叛之部到來前,於四處燒殺搶掠,裹挾更多人於內,與之展開決戰。

這於青州來說,是災難,又無可避免。

看出太史慈面色陰晴不定,想到前一刻鐘,收到的另一急件,劉祈又道:“太史君即從黃縣而來,想來東來郡情況,也不妙也!

但不用憂心,根據我方才收到訊息,朝廷從冀、幽之地調軍,便是鮑將軍,於昨日也到臺縣,距離我壽光,不過三日功夫。

朝廷以各路輔助之部即到,黃巾軍想要於州郡其他地方裹挾掠奪,其中勢態必將停止。

東來之危,不遠或將解除。

此外,依我斥候所探,同有大部黃巾軍,往寒亭一代轉移,太史君若是以時下返回,途中即多危險!”

劉祈發現而今的太史慈,尚於年輕,故生結交之意。

這員勐將,東征西討,於整個三國時代,創下赫赫威名,若是能做招攬,於他在青州之地,訓練兵士,以備將來黃巾軍再度復起,以安地方,用處極大,尤其太史慈還是青州本地人。

他所言之關心之語,也確實是為太史慈安危著想。

單手難抵雙拳,太史慈即便箭術武力,再怎麼厲害,與成群黃巾軍,如何對戰。

太史慈聞此,心中實以輕鬆一些,朝廷軍終於不遠了,黃縣之地,堅持半月,還是沒有問題。

劉祈之建議,他沉思後,應道:“朝廷軍即知,我亦心安也!

即鮑將軍來於壽光,慈當以領兵而救之!

且多謝縣令招撫!”

劉祈感嘆太史慈於鄉地之赤誠之心,交談得曉太史慈乃是奔行數百里,以請援軍後,更感慨其中信義篤烈,難怪陳壽贊之“有古人之風”。

時已至晡時,遠在五里外,管亥遙望那飄揚之旗幟,還有細小人影,緊皺眉頭。

按照退下來之少量黃巾軍所言,漢軍有千眾,且作戰勇勐,渠帥史舟戰死,漢軍正佔據有利地形守之。

管亥還是很謹慎,讓他攻奪郡縣城池,他不眨一下眉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