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依途中逃難百姓所言,黃巾軍同有大部人馬,而往安樂郡,以壽光縣,恐已受襲,我等可要繼續往之!”

扈從陸壯的聲音於耳畔,太史慈望著茫茫的荒野,想到途中遇到的逃難百姓,還有幾夥小部黃巾軍,他心中也有些糾結。

北海國亂了,漸漸整個青州都有黃巾軍作亂,不過有的大鬧,有的小鬧。

而今黃巾軍主力,在掠奪完北海國大部,果然向最靠近之東來、樂安而行。

尤其後者,還是他率部求援途中才得曉,但想到老家黃縣遭圍之危情,太史慈不忍未召人馬,即無功返回。

況且,他這十幾人,即便回到黃鄉,又能做什麼?

還不如往樂安郡去看看,若是樂安郡無法援助,還有影響較少之齊國。

“繼續前行,先往壽光看看!”

太史慈握緊手中韁繩,向左右道。

這也是他第一次出遠門,時想過去二十餘載,基本即於東來郡老家渡過,讀書、學習箭術。

特別是箭術,其於鄉邑大有名聲。

望見天空飛過的一頭雄鷹,太史慈下意識從背後的箭囊裡,取下三支箭,準備使用他擅長的連環箭術。但在望向前面無人之茅草屋舍,還有乾的發裂之土地罷,他又緩緩放下。

“且饒汝一命!”

太史慈加快馬程,只是數個時辰後,即收到派出去的扈從彙報。

“君子,前方有大量黃巾軍正與人堵住交戰,此外,遠方山巒一片漆黑,還有濃煙冒起,當為人所燒也!

君子,汝說說,可是朝廷大軍先鋒之部已經趕來,正於壽光,同黃巾軍戰鬥,若是如此,我等黃鄉,乃至東來郡內,多地攻陷之黃巾軍,亦可平也!”

扈從氣喘吁吁,語氣中,卻多顯興奮。

郡中這些時日,也有招募郡兵,縣地同樣有招募鄉卒,各抵禦攻取的黃巾軍,但地方募集之兵力,到底沒有朝廷正規大軍厲害。

太史慈聞此,有些狐疑。

自北海國發生民變,又漸漸變成黃巾軍叛亂後,朝中為青州地方叛亂,商議了許久,直到小叛亂,變成開始影響青州局勢,乃至於隔壁徐州也收到牽連之大亂,才有結果。

太史慈少知兵事,以州郡傳信,大將鮑鴻被委任為平叛主將,不過數日,此事說不定還沒領大軍到達青州,如何能於壽光與黃巾軍激戰。

此外,放火燒山,其中所為,多少有阻敵作用。

“許是樂安國郡兵,或是齊國援軍,於壽光同黃巾軍相抗。

朝廷大軍,斷不會來得如此迅速,我等且上前看看!”

太史慈沉吟道。

一行十幾騎迅速往戰場方向移動。

墨亭的低矮峽谷裡,在於黃巾軍以第一輪偷襲後,劉祈即以百餘騎為掩護,同千眾人馬,邊打邊觀察著局面。

似乎,這群黃巾軍,也不過如此。

此往縣城道路,並不算平坦寬闊,導致三千黃巾軍,有些束手束腳。

更主要的是,劉祈所領千眾,非是普通流民。

自募兵以來,於湖中魚米之粥下,體力大有增長,加上以屯開展之訓練,已能作戰互相配合,令行禁止。

黃巾軍渠帥史舟,並沒有想到會是壽光令領兵前來阻敵,而是認為州郡援兵知道他們大部黃巾軍北上,故來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