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縣令劉祈要出城,阻擊叛軍,為保護於路上之百姓而入城避難一事,經過縣吏之口,傳到了城內各處。

兩刻鐘後,劉祈穿著盔甲,手持長劍,於族兄劉直,部將孫觀、李展護衛下,騎著黑馬,從縣衙出發,準備往城外而去。

火把下,他的身影,是那般高大。

城內避難之數萬百姓,早就自發站在道路兩畔,即於事情傳開,他們為擁有這樣的縣令而自豪感激,又為縣令之忠勇愛民而敬佩……

人莫不高呼“縣君平安”“縣君萬歲”云云。

劉祈一手持劍握緊韁繩,又一手揮舞,看向城內無數百姓,發自內心之呼喚,目光愈發堅定。

他這次外出阻擊黃巾軍,並非面對面決戰,以千眾人馬,主要目的是拖延時間。加上此番離開,將從昌慮隨行的百餘名精銳騎兵,全部帶走,再算上訓練之步卒。

遂於戰前,劉祈有信心的是,即便陷入困境之內,也能突圍。

畢竟黃巾軍成軍時間本就不長,多於流民招攬,自沒有他於冀州戰場時,所遇之黃巾軍強悍。兩年前之冀州黃巾軍,那可是為張角兄弟所領,能與朝廷軍正面相鬥之存在。

何以這般冒險,歸結起來,一方面是他心中本懷“仁善”之念,以黃巾軍所過,若無紀律,必是生民塗炭,前番即有救助之言,當奮力作為,內心方無愧。

另一方面,憑此番他率部抗賊以助百姓,一旦傳開,何愁仁義之名,不會遠播青州。此於他未來一段時間,於壽光地方之治,至關重要。

收攬民心,為之所用,正常情況下,是一個漫長過程,但以壽光之危境,行之幫助安撫,於他得本地民心,卻是一個“捷徑”,故值得冒險一試。

機會永遠屬有有膽魄、有把握之輩。

昔年漢太祖劉備於沛縣起事,後西征先入關中,並最終擊敗項羽,得取天下,建立“漢”,誰又能想象的到,年少時的一個遊俠頭子,會有這般作為?

一出城,孫觀與李展,速將各部人馬列隊完成。

見劉祈仰望身後高大之壽光城,孫觀行進於前後,沉聲道:“希德,人馬已備好!可是現在出發往灌亭?”

加上今日經歷,如孫觀本人,同其他人一道,於劉祈那是發自心底之敬重,於此,更是有些感激好友臧霸,當年能將他推薦給劉祈從事,否則難能遇到這般人傑!仁至義盡,勇勐膽識,此方為成事之輩!

至於接下來阻擊之戰,孫觀以領千人同行,亦有絕對把握,可護得劉祈安全。他心中更是打定主意,即便千人與黃巾軍對戰中,大部陣亡,也要護得劉祈順利離開。

劉祈則是悠悠轉過了頭,他望了眼前方列隊好的兵士,多見目中無懼之目光,是以欣慰。

待拔除長劍,高聲道:“出發,願諸君與我一道,能護衛家園!”

“護衛家園!”

“護衛家園!”

“護衛家園!”

他們的家人,即於城內,等待保護。

他們的縣令,即於城外,身先士卒。

作為被召集募卒,他們同樣義無反顧!

灌亭南十里,王志匍匐於雜草間,望著前方數里外的火光,看著趁夜不斷行來之黃巾軍,嘴裡不斷都囔,實則在計算著來眾數量。

說起來,王志本是杜鄉遊俠,算是劉祈往昌慮任上時,最早同行的百名鄉黨之一。

因他擅於隱蔽,打探情報,在昌慮時,本就是五十人的斥候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