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眾吏陸續散去,劉祈一個人坐於堂舍內。

他將記室送來之文書,翻閱一二,並無心情批閱,而是徑直來到縣衙門口,望著城內擁擠之避難百姓,目中盡是深思。

叛民退卻的危機,於他看來,只是暫時過去。

尤其以他近數日之直覺,雖無直接證據表明,乃是太平道組織其中。

但經過這兩日打探觀察,以北海國、樂安國之民變,發酵迅速,其中以縣城為主,目標十分明確,故有七成可能,乃是之施為。

太平道決心掀起青州大亂,斷然不會放棄進攻壽光,這個向北直取樂安國核心之重鎮。

說不定明天一早,叛民會再度歸來!

遂於此,留給他的時間非常緊迫,此亦為他正式到任壽光任上的第一個憂關性命安危之大考驗。

於內中首要之事,正是安撫百姓。

以糧食接濟,是為此,以兵士招募護衛,同樣是為此……

然則,即便早數日,他對形勢有了最壞判斷,並做了充分籌備,比如糧援,但身臨城內,只覺現實問題,比想象中複雜。

最所希望的是,藏著太平道影子的叛民,能遲些時間來進攻,以留給他足夠時間去改善準備。

且看縣衙之中,自有了縣令劉祈這個主心骨,並做任務安排,不至於眾人手忙腳亂。加上數個時辰前,“大軍”到來、叛民之退,那種畢生難忘之場景,早令縣吏們焦灼不安之情緒,大有緩解。

上到縣丞富項,縣尉胡旺,下到底層吏員,全都完成各自分工,統一行動。

劉祈於各曹處事之所,並無太多打擾,而是繞著縣衙大院,步伐穩態從容,由內到外轉了一圈。

這般簡單作為,給了所有人極大信心鼓勵。

“縣君,可是要去城內看看?

下吏祝鋒,於城內路熟,願來帶路!”

護衛縣衙安全之亭長祝鋒,一看劉祈出了縣衙大門,忙率領三名亭卒近前,拱手問道。

祝鋒年四旬,早年為亭卒,抓捕盜匪時,臉上不幸劃上,故留下了一個大疤,初見去,有些猙獰之色。

他那雙眸子,瞥了眼縣令身後幾名隨從,實擔心城內混雜,於此護衛不夠。

方才縣尉胡旺帶人從縣衙離開時,可有專門囑咐,要他祝鋒,要以性命保護好縣令安全。

因則,李展等跟隨舊部,募兵經驗豐富,於劉祈方才所言下,已是同孫觀去選拔城內民壯,組成新的護衛之部。從兄劉直,則帶著三十多騎,還有五十餘名亭卒,同王楷一道,往大戶中借糧。另有親將王志,於劉祈手下,在昌慮處事時,本就是斥候出身,遂被派往打探叛民情報。

各方面人手不足,竭盡所用,是以劉祈身邊護衛之眾,大大減少,只剩下四名扈從。

祝鋒憂慮,即主動自薦。

劉祈步伐一頓,將祝鋒等人打量一眼,心已猜到為何。

從今日事中,主要是縣衙中人,莫不明白,唯他這個新到任之縣令,才是能拯救壽光之人,至於州郡,或已自顧不暇,何以顧忌地方小民!

餘外,剛剛業壽、孫觀等人,為他安排,忙於處事,加上往來時短,常在縣城之所安頓,於壽光絕大部分地域,斷無本地人清楚。

安撫百姓,以糧草接濟,城池守護等一系列作為,只是治標,想要治本,還需要從民生實際出發。

劉祈有心探索,外加他確有心往城內其他地方看看,個人安危亦當多得保障,故面色和善,頷首道:“便有勞足下了!”

他選擇一個方向,步行前往,雙目不斷打量四周。

城內之衛生治理,以業壽主導下,各處分割槽域清掃,已然開始,更有煙燻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