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快看,是縣君率大部來援!縣君萬歲!”

“縣君萬歲!”

“縣君萬歲!”

……

於壽光縣城城池上,眾人士氣低落時,看到遠方突兀出現之旗幟,為孫觀所領之劉祈舊部,率先想到的,便是劉祈領兵來援!

視線佳者,果然看到大纛(do)上,一個大大的“劉”字。

劉祈舊部,更加確信,乃是縣君來助。

彷若救世之主!

是故,“萬歲”之聲,此起彼伏。

以時下,萬歲並非唐以後,皇帝專屬之。

便是大漢之普通祝詞。

見此間,很多人甚至放聲哭泣,以宣洩數日來之積鬱。時因這些日內,城外來犯之數千流民,連帶著城內隨時可能出亂子之百姓,帶給了守城之將,巨大之壓力。

一些孫觀近段時間內,所召之兵士,於舊部訓練下,即便還未面見他們之主將,也是治理家地之壽光令,但早聽著昌慮來部之崇敬讚美,心中好奇不已。

竟沒有想到於今日,會是這般初逢。

一瞬間,劉祈在眾人心間,留下了深刻影響。

在城內,這段時間,同李展先一步繞路醒來,為安縣城,忙得不可開交之業壽,聽到萬民呼聲,心中緊繃之神,終於鬆了下來,當著數名震撼的吏者之面,大笑道:“我就知道,萬事困不住縣君!

諸君可記得我前日所說,只要縣君至也,萬般困境,皆可解也!”

縣吏們,看向業壽,莫不拜服。

不僅僅是城池上的守城之部,城內原本混亂的避難百姓,聽到城上高喊,竟也忍不住一同大叫起來。

“縣君萬歲”之音,衝破雲霄,直傳到城外囤積之叛民耳中。

叛民夾雜著流民,更為惶恐混亂,一個人遠離壽光城,很快便是一群。

似乎是為了回應城上城內呼喚,於旗幟迎來方向,劉祈所領之部,異口同聲,高喊起了太祖皇帝劉邦所著之《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勐士兮守四方!

且看城下叛民首領史舟,聽著兩側傳來之聲音,望向遠方不斷靠近之漢軍大纛,只得咬牙道:“撤退!火速撤退!”

史舟本為北海國夷安人,乃是太平道發展之信眾。

這次都昌起事,也是太平道感覺這些年來,作為其傳教重地的青州,為胡軫等人治理下,民生正見恢復,底層百姓於太平道信仰漸漸缺失,恰逢天災之時,故召集人馬,提前發動起事。目的正是在青州之所,號召更多部眾,使黃巾軍佔領地方。

像史舟,其正被任命為小渠帥,目的正是招攬安樂國之地流民,及廣大苦難百姓。以攻奪各縣要地,殺地方官吏大戶,取得糧草後,以往臨濟、千乘一帶轉移,進而將黃巾軍之威勢,向平原郡一帶擴散。

但史舟自覺運氣不佳,他已從都昌等地帶來人馬,並於益國之所,召集了將近三千流民,打算來襲以內應所言,尚無縣令、且防備鬆懈之壽光縣。

誰能想到,這壽光縣,竟成了攔路石,數日之內,遲遲難以攻破!

為免上方首領處罰,史舟已經在考慮,要不要放棄這幾日的圍城。畢竟,困城之前,依他所知,城內已經聚集了數千人。

時間拖得越長,城中即便有糧草,也被消耗得差不多,尤以時下這種旱情下。

可令史舟沒想到之處在於,竟有大部漢軍,前來鎮壓!

上方渠帥不是有言,樂陵等地,也會有太平道信眾起事乎?

無論是州兵,還是樂安郡內,少得可憐之郡兵,如何會率先來救小小的壽光城?

從旗幟數量來看,不下三千之部,絕非他所領之流民能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