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禍患(第1/2頁)
章節報錯
轉眼即至八月,蓋縣強降雨過去。
因劉祈下令各曹協助,以幫助百姓防範水患,且自五月開始,徵召昌慮民夫,修復水壩,進而今歲的水災,於昌慮影響較小。
入秋後,天氣轉涼,昌慮大小事,於張昭、方真協助下,皆有條理進行。
劉祈則在八月後,率部分曹掾,下各鄉視察。
真正踐行同方真,曾有言之“民為基”。
其目的有三:
一是檢查數月前,即於各鄉地建立的糧倉儲備情況,以應對未來荒亂,可是真正為黔首百姓,謀福利之舉。此令頒佈之後,縣中普通百姓,當是歡呼雀躍。為此,劉祈還特地向郡府上書,以疾疫和去歲蝗災為由,再度減免賦稅,以做平糧倉建設。
二是看水利設施修建,如連線水運之灌溉系統建設。
民以食為天,地方縣衙只有將糧倉建設好、握在手裡,才能避免一直以來天災下,糧食短缺問題。多年以來,因各方面原因,昌慮地方,少有大興水利道路,百姓靠天吃飯,進而導致災害頻發,人員流失嚴重。
然於實際上,昌慮本身地利位置優越,劉祈前番數度下鄉下,看出鄉邑無窮潛力。自七月來,他同張昭計劃,另有糜氏支援,故有大力發展農業,經濟產業之心。
唯有民富,賦稅增收,地方才會強一些。
三是按照李展等人打探,順道實地打探成平、平良、吳柳三鄉地內,大族與地方土地兼併,及私募兵士,拒行縣衙令、陽奉陰違之情。
漢之於“三互法”下,朝中所遣官吏,以外地為官,像他劉祈,還有縣丞張昭,縣尉董巍,莫不如此。作為外來者,也是郡縣長官,各項權力動用下,自會同豪強之地方霸權,產生矛盾。
如同天平般,雙方若能保持好平衡,那自會相安無事。一旦這個平衡打破,一方勢弱,另一方打昂會想辦法壓制。
前番徐匯等一應本地所選縣吏,甚至於受地方豪族賄賂、以既得利益的董巍,聯合地方大族,共同向劉祈施壓,初期還想架空他這個縣令,正是看到劉祈勢弱,無世家大族背景,方行此事。
後來,劉祈率所領部從,滅寒山賊,方開始樹立威望,後於流民及少量地方隱戶招募下,手中勢力進一步擴大,讓董巍、徐匯等有了忌憚,平衡再度形成,雙方各有妥協。近幾月來,正是相安無事,地方大戶於一些政令,如水利、道路修建,民夫招募諸事,下發鄉地,配合作為。
然則,在張昭為縣丞後,以之為地方名士身份,又配合劉祈行為。看到縣衙權力增強,甚至連本地出身的曹吏,也無法形成有效控制,加上劉祈對水陸商戶官吏,日趨嚴格,利益大幅度受損罷,昌慮的地方大戶,除與劉祈保持關係的魯氏等少數遵紀守法之戶外,餘者開始私下聯合。
近半月的政令,更難下鄉。特別是郡中傳來訊息,張昭這位同樣關心地方治理,被視作同縣長劉祈穿同一條褲子的盟友,即將被調走後,暗流隨之湧動。
劉祈此次下鄉,除視察,自有試探之心。
為防止鄉紳作亂,他除過以許案、孫觀,共領百人,以訓練為由相隨外,還讓孫富、王唯,各領水陸之兵,已近千人,隨時做好接應。
這次往之三鄉,皆是昌慮六鄉地中,宗族勢力最為強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