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再覆(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當日夜間,劉祈等一行,相迎張昭之官吏,同回到了縣城。
留守縣城方真,又攜眾吏拜見。
隨之,於食舍準備的歡迎之宴展開。
至人定時分,張昭才於侍從攙扶下,回到縣衙後方吏舍。
縣丞之舍房,雖比縣令(長)小一些,然也是單獨一個小院。
張昭踏入後,能看到裡面收拾乾淨,便是舍內被褥,也是嶄新。
從隨從口中得曉,原來他們來之前,此地已是如此。
顯然,此必為縣長劉祈安排,方會如此置辦。
由小見大,可見昌慮長劉祈,於他張昭之重視。
使隨從端來一盆清水,張昭清洗後,但覺整個人精神振奮。
回到室內小案,看向旁側書箱內,隨從已為他整理之書冊。不知為何,今夜間,心卻是靜不下來。
傾聽舍外之蟲鳴,張昭拿起案几上的鵝毛扇,輕輕搖曳,自語道:“以泰山劉希德,處於徐州之所,這些年來,世人多未聞其名聲。
其為魯恭王之後,家境雖貧,然軍政諸事皆之,於政務諸事,更有獨特見聞,當屬不重名聲之賢能之士!
像寒山水陸之卒,我觀後,已同郡兵相差無幾。
如孫氏將領,另有許姓將領,更覺非凡。
今日雖是初至昌慮,然給我這感覺,即大為不同。
景興有言,可使我於地方,多處事務,之於此行,屬實得當!”
在見了劉祈訓練的募兵後,張昭這位高門大戶出身的名人,已對劉祈推崇不已。於劉祈欲剿滅昌慮其他各方匪寇,早安地方民生,他不再反對。
至次日,張昭開始與縣寺首日辦公。
以前未有踏入仕途,張昭初時有些生澀,但於接下來半月內,於縣衙諸事,已是處置的井井有條。
劉祈見此,不得不心嘆,張昭其人,不虧是為孫策所用,可託付內事之人。
六月二十三,天陰。
一場小雨後,劉祈親率六百鄉勇,以孫觀、孫富、許案、王唯各做統帥,分水陸兩路,向昌慮東北方向的嶺山匪寇殺去。
張昭、方真、董巍、徐匯等一應縣寺要員,以張昭所領,則繼續留於縣衙,正常處公,並從鄉地招攬民夫,為前線鄉勇運送糧草。
六月二十五日。
劉祈領許案、孫觀之人馬,合計四百人,率先到達了嶺山腳下。
不同於寒山之平緩。
嶺山地形,非常陡峭。
另以此地嶺山匪,則是依山勢而建營寨,同水路交接。
如同寒山賊一樣,常打劫過路商客,更常洗劫旁邊的梅鄉。
蓋因地形複雜,自嶺山賊從三年前,佔領此地,以縣衙徵召本地亭卒,多次清剿,亦未有消滅。
這次劉祈為滅嶺山賊,也是昌慮境內,最大的一會盜匪,他做過周密籌備。
以之前番使孫富攜百餘名水師打探下,另有行商提供之線索。知曉此地雲集之盜匪,將近八百之眾,內外守衛,非常嚴密。
於水路上游,即往淌水澤方向,盜匪依水而建營寨,更有大量船隻。如此一來,便是朝廷有大軍前來剿匪,嶺山賊也可以從水路迅速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