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歎服(第1/2頁)
章節報錯
“縣君真為實幹之人也!
能為一地之宰,誠以為百姓之福!”
張昭何其聰慧,更是通曉微言大義,從劉祈於官寺處事,自能看出,其中政令,多放於民上。
這與張昭見過的大多數官吏,以“名”上,頗為不同,遂撫掌出言而贊之。
“食君之祿,必當分君之憂。
於漢之天下,祈見過不少漢吏,他們守於職位之上,或為小事一聲,然依忠於職守,行為民之舉。
這才創造了繁榮富強之大漢,只是而今……”
劉祈言於此,微微一停,繼續道:“其中漢吏,祈之所為,難能比也!
獨自慚愧,故只有於任上,傾盡作為。”
張昭自知劉祈未盡之言,他之眸光,不經意中,再度將劉祈打量了一遍,口中默唸“食君之祿,必當分君之憂。”這句話。
這短短一個時辰交談,劉祈每出妙語,令其回味無窮。
且得聞縣衙諸事罷,心底已然對劉祈年少有為,愈加敬佩!
更覺劉祈,乃屬忠正之輩,與他性相近,亦算同道中人。
故於此,張昭失了心中戒備,主動言談起來。
二人更是於這小小船艙內,互道表字,更為親近。
在知曉劉祈欲於不久後,親率部平縣地中的另一處匪寇,張昭憂心劉祈手下訓練人馬之戰力。
自出彭城以來,他可是有聽聞,臨近泰山郡之所,幾名大盜厲害。
故此,也不管劉祈會如何看待,為等其言盡,張昭直言勸諫道:“如徐州之所,另有相鄰泰山郡之地,盜匪不斷聚集,已成為地方之大患。
縣君為安地方,我實以敬之。
然則,此中情形複雜,縣君為一縣之長,豈能於戰前,處身於危境。
盜匪之平息,本是州郡遣兵而為,縣君能招募鄉卒,守衛鄉地,已是得當之所。
可以鄉卒之戰力,如何能於大盜做比?
安定之事,當循序漸進。
縣君有前番平賊之勝,斷不可自大耳!”
許是少讀《春秋》,於白侯子安學習之因,張昭自少,便養成了剛正不阿之習性。
即於親密友人中更甚。
若非他與劉祈相談甚歡,今又為之佐官,斷不會出此言語。
劉祈聞此,於張昭卻是越加看重,心中為之招攬更盛。
臉上未有不快,相反,坦然頷首應之。
往昔,陳壽著《三國志》,內中有記: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忠謇方直,動不為己;而以嚴見憚,以高見外,既不處宰相,又不登師保,從容閭巷,養老而已,以此明權之不及策也。
今之相見相談,張昭之賢直之名,當真名副其實!
他劉祈身邊,所缺的,正是能指正,並輔佐之人。
“張君為我,為昌慮考量!
大義也!
今有張君,於我而言,更得安心。
我亦知張君所憂何在,張君不若到了寒山營寨,看過之後,再做論述之!”
劉祈所言,目中坦誠,讓張昭心思百轉,一時間,猜不透劉祈心中想法。
獨思之,這劉希德葫蘆裡,裝得是何物?
往昌慮縣城,當日實乃到達,故於途中,尋碼頭,為船室內歇息。
及次日清晨,一行數船,再度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