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賜字(第1/2頁)
章節報錯
昌慮,甘露二年(前52封魯孝王子劉弘為昌慮侯,即此。光武皇帝在興漢室後,改昌慮侯國為縣,至今屬東海郡。
遵循漢制,萬戶以上,縣之長官為縣令,不足萬戶則稱縣長。
近百年來,昌慮人口多向北遷徙,戶數不斷下降,當下已然淪落為小縣。
而以各地郡縣主官,無不以朝廷任免,且不得於本鄉地擔任。卻是吏員,多從鄉地招募。
劉祈能以於冀州得取戰功,被委任為昌慮長,恰是遠離了老家蓋縣。
得聞劉祈年紀輕輕,就是一縣主官,諸葛瑾雙目不覺瞪圓,看向劉祈目中,盡顯崇拜。
旁無外人,諸葛珪又屬於直性子,他自知其中事情,必沒有簡單。
故於官寺回來路上,除了心嘆以外,多了幾分思索。
見劉祈聞此未驚,繼而沉吟道:“朝廷下發文書,未有多做說明,然於我看來,阿祈於冀州,必有作為,甚至得朝中大臣所舉……”
面對諸葛珪,劉祈隱去了一些不能廣言之事,將他大體所為,如白日同章氏,還有諸葛家一應兄弟姊妹所言,再度簡言道出。
劉祈之言,讓諸葛珪再度打量這個他已當為子侄輩的少年。
不免感覺可為!
這邊想法剛剛落下,即見劉祈深深一禮道:“後能於冀州行事,伯父之書信,為劉祈贏得時間轉機。
此中大恩大德,劉祈沒齒難忘。”
這般言語,劉祈目光真摯。
事實也正是如此,若沒有諸葛珪那封書信,於戰情前期,他同鄉人,欲要活下來,都會成為一個大問題。
但有了諸葛珪所書,這才能於戰事前期,多了些時間,於形勢之瞭解。
“劉家大兄,乃屬仁義君子!又知恩圖報,我不如也!
難怪阿翁阿母常有言,當我好生學之!”
諸葛瑾於一旁侍候,只覺每觀察劉祈言行,總能學到不少。
心中對此間同齡人,敬意更深!
且已將劉祈當做榜樣!
諸葛珪未有注意長子變化,卻是於劉祈一禮後,雙手虛扶道:“能有作為,且靈活變動,以助朝廷大軍,覆滅反賊,此正是汝之能力,與我干係不大!
以你所為,只怕這青州刺史,為你官職出力不小!
但阿瑾,你能不受青州刺史所邀,而往青州,於我看來,並無不妥……”
諸葛珪言此,沒有繼續說下去。
朝中很多事,並非三言兩語能講得清楚。
以劉祈當下年紀地位,也無需去深究太多。
想到明日開始,他即要率眾,往太山一帶剿匪,而同劉祈,這個救得他家眷少年,不知何時相逢,諸葛珪另有言語相告。
他看向長子道:“阿瑾,你且先去,看看汝母使廚舍,準備之飯食如何了?”
“喏!”
諸葛瑾應聲後,自知父親有言與劉祈私說,隨即離開,關上了門。
誠以諸葛珪將劉祈單獨留在書舍,所道者,也不知什麼機密,而是關乎他了解的昌慮情況。
昌慮,地處東海郡、泰山郡、沛國部,魯國,四郡相交之所。
地理及勢力複雜。
距蘭陵和沛縣皆不遠,故以豪族林立。
這邊聽取,諸葛珪所言,可比劉祈原本瞭解的那些知識,豐富具體之多。
於此,也讓劉祈能在赴任前,於地方情形曉知,好做籌備。
他不是發問,諸葛珪皆認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