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軫而今得授青州刺史一事,劉祈實際於前兩日,透過軍將傳送已然知曉。

且念之前,他只是中郎將董卓之部將,能有如此大提升,董卓之敗,加上天子朝臣於冀州戰場上的期待,不無關係。

不僅僅這般,上次胡軫所得錢物,怕是於朝中打點,也花費殆盡。

這次相召,所為何事,劉祈尚未面見胡軫,但已經猜到一些。

此番胡軫往青州,不是返回涼州,於之乃一陌生之地。

更重要的是,胡軫手下沒有多少人。

當年,董卓受舉薦,往幷州刺史任上,至少有外甥牛輔,還有仰仗他大名的一應西涼好漢相隨,然以胡軫有什麼?

除手下親將外,這次交好關係的徐進、華雄等人,仍屬於董卓麾下。且不論此中西涼將領,願不願意跟隨同往,但以之能力,少治理之經驗,如何能到達青州,即開始幫胡軫安頓青州?

故而,胡軫這次召見與他。

無外乎是兩件事,一為繼續招攬,二為問計。

往南宮途中,劉祈已經將情形考慮的七七八八。

胡軫缺人,若是旁人,毫無辦法,但憑著對時代發展之熟悉,他沒有道理,不能為胡軫舉薦一些可用之才。

其中絕大部分人才,以他現在職位年紀,幾無可能收下,但胡軫可是青州刺史!

這些人,與其便宜其他人,不如暫放在胡軫這個可能的盟友手中。

比如,暫還處於西涼,於武威擔任縣令,未歸於董卓門下的謀士賈詡!

南宮,距離信都,並不遙遠。

很顯然,胡軫是在料理完廣宗軍事,又受朝廷所命後,才北上而來。

劉祈僅帶著許案、黃三來到南宮官寺,方真等鄉卒則繼續按照軍令,押運糧草。

一到達官寺,劉祈便被請了進去。

這次依舊是熟人鄭亮。

胡軫受朝廷大賞,旗下親將,自是一路水漲船高。

拿鄭亮來說,而今雖說仍在胡軫手下處事,讓於胡軫培養下,已是領一部近千人兵馬。

但面對劉祈,鄭亮絲毫沒有拿捏身份。

作為主將胡軫身邊人,唯他們這些親兵,才知道劉祈於主將心中的重要性,另以主將能有今日成就,劉祈本人,常於其中謀事,作用重大。

“劉君還請於客舍稍坐,使君正於舍內,傾聽南宮令彙報本地民生諸事!”

鄭亮將劉祈引入客舍後,出聲解釋道。

自胡軫受得朝廷任命後,手下部從之稱呼,不由得更改為“使君”。

劉祈聞言,笑道:“今次朝中大賞,以胡使君之功績,能得受重任,正是天子與朝廷之認可。

而此番,再見鄭君,劉祈尚未恭喜鄭君得受胡使君重用!”

鄭亮一聽起此事,還是得到劉祈稱讚,很是受用,忙道:“我等雖說有助使君之功,但難比劉君之功績大。

劉君於平四方之亂,所立之功勞,使君有感,早親自書信往雒陽呈送,只因朝廷處理需要一定時間,於劉君之獎賞,才遲遲未下來!”

論起來,鄭亮於劉祈很是羨慕。

憑劉祈前番數次,於主將胡軫幫助,往朝中遞送的功勞,又豈會少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