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庭廳舍內,位子上之人來的差不多,縣令王彭率眾有意討論正事,劉祈很識趣地回到剛才座位坐下,沒有因王彭之言語,而坐在前方案几,可謂進退有度。

“受朝廷所召,此番我泰山郡當集結鄉勇,由各縣寺獨自負責,經郡府安排,開往戰場,討伐黃巾。

諸位當知,此不僅是上官命令,更是諸位率眾,建功立業之機!”

縣尉徐進,表面看上去,乃是個粗莽大漢,但說起話來,文縐縐地,一如儒生。

劉祈不由得感嘆,華夏數千年曆史,便如今漢時,文武不分家。

儒生以為大丈夫,上馬可安邦定國,下馬可治世。

他劉祈雖說見識超前,於為人處世方面,有個人之道,但正如吳猛等人曾所憂慮那般,身體武力到底差些。

這次真要率眾開赴戰場,正好磨礪一二。

且於此亂世中,光動腦子不行,趁著長身體時,可得勤加練習一些自保及殺敵之技。

廳舍中,徐進代表縣寺,話一落,即見下首案,有人站起,一禮道:“如縣尉所言,此事既然是朝廷所召,我等自是責無旁貸。

敢請教縣君,縣尉,還有諸君,不知對我等具體是個如何安排?”

開口問詢者,劉祈記得清楚,方才王彭介紹時,乃為常鄉之遊繳,其人姓名王曾,年有三旬,觀之兩手有犟子,當是個善用刀劍之人。

王彭與徐進這一對縣寺搭檔,淺一對視,換作名威更重的王彭,將縣寺所議結果,道於眾人聽。

“郡府之令,我蓋縣所召之人,當於郡中同步,可有三處去向。

分別是支援南陽戰場,再有開赴廣宗,另即往倉亭。

是故,我同徐君等人相商,便以抽籤,來決定諸位所領之部,在一同匯聚郡治後,各隨軍開赴何處。”

王彭素是公正之輩,郡縣有聞。

故無人提出反對。

卻是劉祈在聽聞這三地後,腦中回想起了黃巾之亂時,局面走向。

先以論南陽,時下當時朱儁領軍在戰,要不了數月,南陽周邊黃巾軍,就會被之剿滅一空,後得以班師回朝。

至於廣宗,而今仍是黃巾軍的大本營,即將身死的張角正是於此。且本該是盧植領中郎將而戰,可以左豐讒言,換做了董卓上場。

倉亭之所,領軍之將,則是皇甫嵩,後戰事蔓延至曲陽等地,張寶戰死,九江等地黃巾軍亦不成氣候。

而今,朝中為董卓、皇甫嵩等人,向近處各地徵召人馬,顯然是想補齊人手,來備即將到來的覆滅之戰。

戰爭之最終走向,毫無疑問是朝廷會取得勝利。

他劉祈率眾參與,說不定還能得到戰功。但是,也要有命,在對戰黃巾軍中,活下來。

郡府沒有讓蓋縣鄉勇,分一路而進,而是與各縣地都有分散,只怕是為了照顧好各處,面對下面不滿。

終究這幾處戰事正激烈之所,不論距離遠近,對敵強弱也有不同,若是惹得一方吃虧,繼而大大鬧,那多少會和郡縣豪族扯上關係,得不償失。

劉祈實有些好奇,誰會出這麼一個照顧各方面計謀之人,可算周全。

更讓他有些懷疑的是,只怕董卓等主將,都有往泰山郡要人馬,故讓郡府主官,行此之策。

而論及他劉祈欲往何地,自是能加入皇甫嵩軍中,以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