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的登基詔書,內容十分令人滿意,簡潔有力的敘述建文帝受奸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練子寧,陳迪,卓敬等人慫恿,蠱惑削蕃之策。

新帝永樂如何被迫起兵,今日要恢復洪武祖制的做法,解縉表明永樂繼承洪武衣缽,並不承認建文帝之類。

原本成淵想勸朱棣留下建文兩年這歷史,又想到朱允炆和那些文官揚言斬他頭顱的事,積極性也就沒了。

他沒那麼大奴性。

登基詔書下,宣佈今年是洪武三十三年,次年為永樂元年,緊接著宣佈開國皇帝,洪武祖制的法律和制度。

登基大典急促而簡陋,卻不失大氣,沒有四方來朝,但是個好的開始。

昨夜,朱棣和成淵商議過開國頭幾件事。

首先安排建文帝,馬氏,太子朱文奎喪禮,依照帝后祖制和太子禮制舉辦,算對建文舊臣安撫,卻沒給建文諡號。

緊接著便是另一道皇室冊封的聖旨,冊封徐氏為皇后,朱高熾為太子。

高陽郡王朱高煦為漢王,封藩地雲南,朱高燧暫且不表。

朱高煦有些不爽,不是答應好給自己賞功,老頭兒說話不算數。

永安郡主朱玉英升為公主,儀賓袁容升為駙馬。

永平郡主升為公主,儀賓李讓封駙馬都尉。

安成郡主,咸寧郡主,常寧郡主,徐氏義女康寧郡主,升公主。

周王在召回的路上,齊王,代王都被放了出來,各自返回封地。

接著便是湘王,原本文臣想為建文討個諡號,但看到湘王朱柏時便慫了,他們心知肚明建文對朱柏做的事情,便都閉了嘴。

朱棣看向朱柏道:“恢復湘王爵位,可返回封地,厚賞,十二弟可以提條件。”

朱柏早就不想再回荊湘,但也吸取建文的教訓,不願意牽扯進勾心鬥角裡,恭敬道:“陛下,臣弟喜愛舞文弄墨,只想陪妻女留在京城度過下半生,請陛下恩准。”

有從龍之功,但朱柏也是個聰明通大義的人,表示自己要個府邸就好。

朱棣欣然答應,看向朱權的時候,朱權有些猶豫。

原本他還想著看看朱柏提了什麼要求,自己提個。

現在朱柏什麼也不要,朱權也不知道該要什麼,在家時達娜兒和寧王妃也都勸朱權跟著湘王朱柏的決定走。

朱柏自己不要兵馬,朱權原本想回大寧的心思也淡了,如果要回八萬兵馬,朝廷也會懷疑,便猶猶豫豫的。

朱棣看出他的猶豫,便道:“有什麼要求都可以提。”

當初大寧衛也是成淵,道衍和陳亨的功勞,朱權知道自己那時候做的事情,他謹慎,並不想做什麼太大的事,便表示聽從朱棣安排。

“那你就去南昌吧,俺也給你厚賞,若是朝廷需要你,你隨時便要進京來。”

朱權對這個決定有些苦澀,但是分天下的想法他也不敢有,畢竟朱允炆的削蕃,已經讓他們覺得活著便很好。

原本成淵提議寧王兵馬,好抵制遊牧民族,但朱棣不同意,直接否定。

百官靜靜聆聽,都還不明白朱棣什麼意思時,靖難功臣便開始冊封起來。

按照洪武祖制進行冊封。

洪武初規定,國公都是五千石至二千五百石,侯是千五百石至千石。

一等開國輔運推誠,二等奉天靖難推誠,三等奉天翊運推誠,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朱元璋冊封的十幾個國公為一等公爵,朱棣冊封二等公爵,奉天靖難。

首倡靖難功臣。

東昌之戰聽從成淵建議,張玉也健康活著,被封英國公,在濟南時救過朱棣。

道衍大師,俗家名姚廣孝,官授太子少師,榮國公,第三位定國公徐增壽,第四位成國公朱能,第五位是淇國公丘福。

以上五位都是靖難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食祿二千五百石,子孫世襲。

接著便是伯,忠誠伯茹常,順昌伯王佑,平江伯陳瑄……忠義伯楊賢之,等為奉天與詡運文臣,推舉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