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樣撤退肯定是不行的,那樣不但會墮了皇太極的顏面,也會讓整個金國的威嚴受到不小的影響,從而動搖盟友的信任。

而明軍這邊也進行了一些戰略調整,滿桂、祖大壽和楊肇基繼續環視在建虜周圍進行襲擾,而趙率教又迅速東返,再去攻擊蒙古左翼其他各部,逼迫濟爾哈朗儘快回援,以便給滿桂等人創造機會。

於是,新一輪的疲敵戰術又全面展開。

濟爾哈朗一面要不停的應對明軍各部的輪番襲擾,又要應對蒙古左翼各部的不停求援。

真正的大仗一次沒打成,但就是苦不堪言,比進行一次大戰要辛苦多了。

蒙古左翼各部等不到濟爾哈朗的支援,只能聚攏各部可戰的兵馬一起行動,因為他們被抽調走了不少兵力,現在可戰的兵力不多,單打獨鬥,沒人是趙率教的對手。

可趙率教也不跟他們的主力硬拼,透過錦衣衛的情報,不時的穿插去襲擾各部的營地。

各部也苦不堪言,奈曼部也步了東土默特部的後塵,不得不讓部眾北上遷移,以避免遭遇滅頂之災。

而在瀋陽的皇太極在接到濟爾哈朗的信後,大為震驚,更引得了三貝勒莽古爾泰的不滿,因為德格類是他的同胞弟弟,而且這次也屬他的正藍旗損失較大,所以他不得不懷疑這是皇太極想借濟爾哈朗的手來削弱正藍族的實力。

莽古爾泰本來就是一個粗人,也不太習慣隱藏自己的想法,不滿就迅速表達了出來。

皇太極聽罷,沒有絲毫退讓,同樣很是憤怒,因為莽古爾泰無疑是在說他皇太極不顧整個金國的利益也要削弱正藍旗,他如果不表示出足夠的憤怒,這會讓大貝勒代善和二貝勒阿敏怎麼想?

皇太極大聲怒斥莽古爾泰目無尊上,製造金國內部的不睦,代善和阿敏以防事情鬧大,連忙充當和事佬,並斥責莽古爾泰,這才讓這件事情告一段落,但皇太極與莽古爾泰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隨後,四大貝勒商議,繼續讓濟爾哈朗為主將戴罪立功,並再徵調一萬精銳,攜帶楯車、火炮等兵器去支援,以補充濟爾哈朗麾下僅為純騎兵的不足。

大半個月後,建虜援軍與濟爾哈朗匯合,結束了他的煎熬。

透過錦衣衛的偵察,明軍也知道了建虜援軍的出現,不過卻並沒有就此退去,因為只要不與建虜正面交戰,不讓建虜追上,建虜來再多人都沒用。

於是,明軍繼續實行疲兵之戰,透過與錦衣衛的配合,先掌握建虜的調動,然後進退自如。

建虜大股隊伍追來了,就跑,遇到小股,有機會就佔點便宜。

晚上,繼續想著各種辦法騷擾、撩撥。

建虜想了各種辦法想與明軍決戰,明軍卻根本不接招,而且建虜還不敢離蒙古左翼太遠,不然明軍又會去偷襲左翼各部,當著主子的面打奴才,這既讓奴才惶恐,也讓主子很沒面子。

濟爾哈朗也不是沒有想過去進攻林丹汗,吸引明軍去救。

但他已經得知察哈爾部的老弱婦孺和牛羊馬都已經轉移了,還在蒙古右翼的是林丹汗率領的萬餘察哈爾部騎兵,這要是率軍打過去,林丹汗肯定會跑,到時候又是白忙活一場。

所以偌大的蒙古草原儼然成了跑馬場,雙方互相追逐,你來我往的疲於奔命,逐漸演變成一場後勤的消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