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左翼的戰況每天都會向瀋陽的皇太極彙報,讓他很是心累。

他不怕與明軍打任何仗,就怕這種消耗戰,畢竟大金的底子和明國是遠遠不能比的。

何況,隨著晉商八家的覆滅,和明國的主要貿易通道便被切斷了,現在只能透過毛文龍皮島還能做些買賣。

但是毛文龍這條路線,根本沒辦法與晉商八家相比,再加上登萊對渤海的封鎖,很多想與遼東貿易的明國商人也不敢冒險了,這也進一步推高了遼東的糧價。

如今,一石糧的價格已經飆升到超過二十兩一石,而且還供不應求。

所以,想改變這種局面,唯有突破明國邊牆,大肆劫掠,並強迫明國朝廷開通邊貿,這是他在寧錦之戰失敗後就有的考量,只是現在更加急切。

但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他心裡再急切,也要儘可能的先解決糧草的問題。

由於物資緊缺,他不得不加強整個遼東的糧食管控,從人到馬,每天進行配給,漢人最少,其次蒙古人,然後才是女真人。

即便如此,連不少女真人都過得緊巴巴的,因為皇太極還要將省下來的糧食分撥一部分給濟爾哈朗。

終於,熬到了七月份,再過不到兩個月就秋收了。

秋收之後,皇太極就準備發起行動。

可是,天啟卻先一步行動了,這倒不是大舉進攻建虜,而是讓東江鎮的毛文龍派出人馬,以小隊為單位深入敵後,不為進攻堅城和鋪堡,而是專門去毀壞他們的莊稼。

為了鼓勵毛文龍大膽行動,魏忠賢代表天啟向他承諾,只要能夠毀壞萬畝良田的莊稼,讓自己能向萬歲交差,到時候必向萬歲給他毛文龍請賞,至少會撥給他五十萬兩銀子。

毛文龍一算,五十萬兩銀子,自己偷偷賣給建虜幾萬石糧食也賺不回來。

而且毀壞了遼東的莊稼,必然進一步推高遼東的糧價,自己賺得也會更多,所以領了旨意之後,他迅速開始行動。

其實,毛文龍偷偷和建虜做生意,天啟早就知道,只是一直隱忍著罷了。

與此同時,天啟又下旨意讓旅順的劉興祚部也展開同樣的行動,特別是劉興祚麾下還有千餘女真兵,做這樣的事情更得心應手。

而劉興祚就比毛文龍聽話多了,立即行動起來。

錦衣衛也沒有閒著,也跟著混入遼東刺探各種情報。

於是,大規模的敵後戰在遼東展開,當一片片還未成熟的莊稼被毀時,皇太極氣得直跳腳,不得不讓各牛錄分散去保護各自所屬的莊稼,並派出一支支精銳去清剿深入遼東的明軍和探子。

這些明軍和探子為了生存,都儘量晝伏夜出,讓建虜空有實力卻很難發揮出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力量死守莊稼。

經過兩個多月的殘酷博弈,明軍和大明的探子固然有不小的損失,但是他們也成功的讓遼東的糧食減產超過三成,這進一步推高了整個遼東的糧食危機,讓糧價進一步飆升。

皇太極再也等不及了,將收成上來的糧食準備好後,立即召集一萬三千建虜大軍,外加還在蒙古左翼與明軍糾纏的濟爾哈朗部,達到近三萬的建虜真夷。

另徵召一萬餘蒙古騎兵和投降的漢將率領的六千餘漢軍,及四萬包衣和餘丁,合計九萬人左右,號稱二十萬繞道蒙古進攻大明,這比正史中的規模大多了。

其實,不用看建虜的調動情況,光是看遼東的市場經濟,天啟就知道,皇太極必然會在秋收之後進攻大明來轉移遼東的內部矛盾。

不然的話,他皇太極再有能耐,糧食危機的問題解決不了,他的統治遲早難以維持下去。

所以,在皇太極動員之前,天啟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他頒佈了多道聖旨。

下旨秦良玉派出一萬白桿兵拱衛京畿,盧象升的一萬兩千天雄軍開始備戰,孫傳庭的九千秦軍開始備戰。

同時,派出五萬經過近兩年篩選和操練的京營兵,加強山海關至大同府一帶長城沿線的防禦。

十月七日,建虜大軍進入科爾沁部的訊息便傳到了京師,天啟立即應令錦衣衛嚴密關注建虜的行進路線。

因為他記得正史中建虜是從北直隸段的長城關口破關的,但現在歷史已經發生了改變,他不排除建虜會改變路線,選擇從宣大一帶作為突破口。

但是,他的主要準備方向還是以北直隸為主。

所以,在下旨堅壁清野時,除了北直隸的順天府、永平府、宣府、延慶州、保安州,他還讓山西大同府的百姓也做好準備,隨時準備聽眾官府的命令撤退。

不過,皇太極也知道,陝西、山西一帶也是窮地方,這幾年災情也非常嚴重,百姓收不到糧食吃不飽,都開始造反了。

所以,他根本不打算往山西和陝西那個方向跑,因為他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搶糧,其實才是金銀財寶和人口,自然直指京畿最有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