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朝廷的最大軟肋(第1/2頁)
章節報錯
正因為對秦良玉這個女將瞭解得越多,所以她在天啟心目中的地位越發的崇高,甚至要超過盧象升、曹文詔,以及滿朝所有文臣武將。
因為她的忠貞日月可鑑,因為她的功勳天地為證,如果大明多出幾個像秦良玉這樣的人,不管是流寇也好,建虜也罷,早就化歸了塵埃。
不過,天啟暫時對秦良玉沒有過多的安排,因為奢崇明引起的奢安之亂還未平定,秦良玉的白桿兵依然在盡力剿賊。
再者,白桿兵已經是一支成熟的軍隊,秦良玉對他們的操練也不用任何人操心,唯一的不足就是這樣的善戰之軍應該越多越好。
可現在這個想法有些不太現實,因為白桿兵的訓練、供養都是土司的財政。
哪怕是幫助朝廷打仗,也幾乎都是自備糧餉,很少向朝廷伸手,非常的難能可貴。
憑石柱宣撫司的財力,很難供養更多的兵力,而現在天啟也沒有足夠的理由直接給秦良玉撥款。
因為奢崇明之亂的高峰期已經過了,現在只是憑藉地利優勢在垂死掙扎,而圍困他的大明軍隊也很難發動大規模進攻,畢竟川黔一帶的地形非常複雜。
沒有大規模戰鬥,就沒有戰功,天啟就沒有理由賞賜白桿兵,不然的話,與他們聯合作戰的其他明軍就不服了。
如果都賞賜,朝廷也拿不出那麼多錢。
所以,天啟只能暫時的將秦良玉和她的白桿兵默默記下,以後再找時機進行補償,現在就不作過多安排了。
還有趙率教和滿桂,這兩人也是忠勇可嘉的良將,戰鬥都很勇猛,在關外也取得了不錯的戰績,兩人此時也都是總兵官。
職位已經夠高,不需要另外安排他們去刷戰績晉升了,暫時保持現狀即可。
但是,他們兩人之間卻有個問題讓天啟很是頭痛。
他們原本是共事多年的遼軍同僚,關係是很好的,但前年因為救援、以及功勞分配的問題,雙方產生了一些矛盾,漸生嫌隙。
當時還鬧得比較大,畢竟兩個都是統兵大將,這般不和,以後怎麼在遼東共事?
以防兩人的矛盾加深,朝廷最終選擇將他們分開,於是把滿桂掛印移鎮到山海關大門。
可這只是權宜之計,如果建虜再來攻,滿桂肯定會被調出去支援,到時候兩人出現在同一處戰場上,萬一發生點什麼就麻煩大了。
這可不是天啟杞人憂天,因為大明朝有多少將領,以及不同屬軍隊之間的不和,最終導致了極為嚴重的後果。
這種事情首先要拿出來說的就是天啟元年的渾河之戰,當時參戰的浙兵、川兵、遼兵矛盾重重,互不信任,甚至到了刀兵相向的地步。
在開戰前,浙兵和川兵就先發生了火併,甚至用火炮對射,雙方都傷亡嚴重。
隨後,浙兵又與當地的遼兵大打出手,也互有傷亡。
三方就帶著這樣的矛盾參與了渾河之戰。
最先與建虜交戰的是川軍的白桿兵,本就與川軍矛盾極深的浙兵直接選擇了袖手旁觀。
而遼兵和浙兵也有矛盾,看到浙兵不救,也選擇作壁上觀,因為他們打著事後以此事彈劾浙兵以報一箭之仇的心思。
結果,他們就眼睜睜的看著建虜集中兵力將白桿兵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