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臣治國,武將安邦,眼下正值亂世,能安邦的武將就顯得尤為重要。

大明與建虜相比,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軍不能戰,善戰之將也很稀缺。

即便是有,也大多被埋沒,甚至被葬送。

幸好,如今的天啟帝有著後世靈魂,可以恰如其分的利用後發優勢,能夠最大限度的任用他最熟知的忠勇良將,儘可能的發揮他們的才能。

盧象升便是其一,但這還不夠,天啟又迅速的看準了曹文詔。

曹文詔之能,絲毫不亞於盧象升,是這個時代難得的忠臣良將。

還有其侄曹變蛟,和曹文詔一起並稱大小曹,盛名一時。

二曹皆是忠勇之輩,最終都殺身成仁,誓死不降敵寇,甚是悲壯,每每憶起,都讓人為之義憤難平。

曹文詔:萬曆二十五年生辰,山西大同人,早年在遼東從軍,積功升至遊擊將軍。

遊擊將軍是這次天啟選拔武將名單的最低標準,所以曹文詔堪堪入選。

當然,如果曹文詔不在名單上,天啟也會派人去查詢的,這樣的名將,即便職位再低,也不能埋沒了。

不過,對於天啟來說,一個遊擊將軍的軍職太低了,無法與曹文詔的能力相匹配。

而遼東那樣的地方,一個遊擊將軍短時間內也難以出頭,畢竟那裡聚集了大明大部分的精兵良將。

而皇太極去年又在寧錦之戰中碰壁後,一時間恐怕也不會再發兵攻擊關寧錦防線了,曹文詔想升上來就更難。

曹文詔又與盧象升不同,天啟無法用相同的方式將他提拔上來,因為曹文詔本是遼軍體系的,一個遊擊將軍如果沒有得到足夠軍功就突然升遷,難免會讓其他將領心中不服。

而這些軍頭又是從屍山血海殺出來的,多少有些驕橫,連袁崇煥這個遼東巡撫,嫌論功行賞不夠,說撂挑子,就撂挑子回家了。

所以,天啟不能為了一個人,得罪一群人,只能另想他法。

於是,他直接一道聖旨,下令將曹文詔調到關內,讓他率部去鎮壓農民軍。

自陝西關中和渭北發展起來的王二暴亂,已經有大半年了,從陝西肆虐到山西。

兩省多次圍剿,不但沒能將這股流寇撲滅,反而讓其越來越壯大,實力也得到了顯著增強,因為一些戰敗的官軍潰兵也加入了其中,讓形勢更加惡化。

如果沒有搞錯的話,天啟記得第一代闖王高迎祥好像就是今年從陝西開始造反的,而且同時響應的還不止他這一支,其他人具體是誰,天啟一時也想不起來。

但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果不盡快將這些還沒有真正凝聚在一起的流寇掐滅在萌芽中,遲早會成為心腹大患。

恰好曹文詔也是剿滅流寇的一把好手,把他從關外調過來正好合適,而且也可以為他積累軍功,以便來日重用。

說到剿滅流寇,天啟迅速想到了另一人:洪承疇。

雖然此人在正史中是個虛偽的投降派,但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特別是他的剿寇方針很正確:以剿為主,次為撫。

這與崇禎朝大多時候的指導方針是相悖的,所以李自成、張獻忠這些人打不過就降,找準時機後又復叛,導致朝廷消耗大量精力和錢糧,不但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反而讓流寇的實力不斷增長。

正所謂,打虎不死,反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