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僑家人的案子,是由順天府衙門親自審理,而順天府府尹李春茂,則是魏忠賢的極力擁躉者。

去年因浙江巡撫潘汝楨為巴結魏忠賢,第一個向魯班大師天啟提議給魏忠賢建立生祠。

當時對魏忠賢極為寵信的天啟沒有多做考慮就同意了,甚至還為這第一個生祠賞賜了一個“普德”的匾額。

有了皇帝的站臺,全國各地便紛紛響應,生怕慢了一步而被他人先在千歲爺面前搶了風頭。

李春茂不甘示弱,立即行動起來。

由於近水樓臺先得月,身為順天府府尹的他迅速籌集大量銀錢,在宣武門內建了一座華麗的生祠,把生祠裡的魏忠賢造得高大威猛、栩栩如生。

因為宣武門是外城進入內城的三個入口之一,人流量很大,把生祠建在這裡,自然香火興旺,名聲在外,讓魏忠賢甚是滿意,這馬屁是拍對了。

這次劉僑的事情,又是一個絕佳巴結魏公公的機會,李春茂自然不會放過。

他親自加班加點的審理,將劉僑的兒子和兩個侄子的罪名迅速坐實,有的是確有其事,但更多的是經過潤色加工,就是為了將劉僑拖下泥潭,再也爬不起來。

反正人證、物證都準備好了,有了充分的證據鏈,就算他劉僑是錦衣衛的老手,深諳此道,也休想輕易將其推翻。

不過,現在的天啟可不糊塗,這些東西越是充分,他越是懷疑。

可古往今來,司法都是要講究證據的,只要證據完善,就有理有據,可當著事實依據來定案。

所以,哪怕是天啟心裡想偏袒劉僑,也很難從這方面入手,不然與法理不合,難以服眾。

雖然知道審案的過程肯定存在不少貓膩,但天啟也並沒有打算換人或換部門重新審理,沒什麼用。

因為現在的閹黨還是無孔不入,誰也無法保證換的人就不是閹黨的爪牙,那樣的話,除了進一步加深劉僑和其家屬的罪名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

於是,天啟直接將李春茂和劉僑二人召進乾清宮。

他自然不是想要親自審理,也不是這塊料,而是想讓他們各自陳述一番,以便自己更清楚的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不過,天啟特意留了一個心眼,他沒有讓兩人同時進來,也沒打算讓他們面對面的互相辯論,只需要一對一的向自己陳述一番即可。

李春茂甚是疑惑,不應該是兩人當廷對質嗎?但是萬歲要如此,他也沒有辦法,頗為遺憾。

因為他原本是想著直接在萬歲的面前將劉僑“錘死”,讓他啞口無言,當場認罪,永世不得翻身。

現在計劃被打亂,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天啟讓李春茂先進來,沒有在正殿,而是在旁邊的東暖閣,甚至還將所有無關人等都清退了出去,只留下了自己這兩人。

見到這一幕,李春茂更加疑惑,廷訊不更應該公開嗎?怎麼弄得像密奏一樣?

可已經這樣,他也沒有退路,正要跪伏下去,天啟連忙抬了抬手道:“沒有外人在,李卿就不必如此了。”

李春茂立即改為躬身行了一禮道:“謝萬歲。”

天啟也不耽擱,直接讓他陳述。

李春茂準備充分,立即拿出了幾份供狀及認罪書,然後侃侃而談起來,主要牽涉的人物就是劉僑的大兒子和兩個侄子。

當街調戲良家婦女、喝花酒不給錢、打砸無辜商鋪……

這些罪名大機率是真的,因為這些事放在這個時代,對於有背景的人來說,算不得多大,閹黨要羅織罪名,也沒必要搞這種小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