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節 神州門派(第1/2頁)
章節報錯
歸雲峰,歸雲殿前。
所謂“焚香秋霧溼,奠玉曉光初”。此刻正值深秋,歸雲峰上清晨的霧氣還未散去,露水溼潤了殿前的平臺。弟子來往奔走,上香的上香,打掃的打掃,唸經的唸經,各自有各自的忙碌。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射進肅穆的歸雲殿時,葦江的拜師儀式便開始了。
只見一眾弟子排列開來,足足有二十餘人之多。歸雲長老帶著葦江,神情肅穆,對著殿中一副畫像上香、上表,然後行三跪九叩大禮。
執掌禮儀的弟子言道,這畫像便是歸一門的創教祖師,靈寶真人是也。八百年前,靈寶真人生具開天闢地之能,手持一柄歸一拂塵橫掃修真界,於一百二十歲創立歸一門,乃是修真界不世出的傳奇。
葦江見畫像中的靈寶真人臉蛋微圓,雙眉彎彎,神情甚是和藹,形容倒和自己有幾分相似,葦江又跪下磕了兩個頭,口中念念叨叨,不知說些什麼。
有道是禮多人不怪,歸一門中主持齋醮法會的高功道人也不好多說什麼。這道人隨即喊一聲“升座”,歸雲長老大袖一拂,坐在著畫像邊的一個紅酸枝竹節圈椅上,圈椅上還放著京繡絲綢包面的麥草蒲團。
葦江也不含糊,對著歸雲長老行了二跪六叩,磕頭咚咚有聲,就算行過拜師禮了。
歸雲長老叫一聲上“上三寶!”,按照歸一門的慣例,歸雲長老取出三件物品。一腰帶,一拂塵,一寶劍,便是師尊贈禮。
這三件東西可有講究。
腰帶為“三尺紅綾鎖住心猿意馬”,是在暗示弟子外出途中在謹遵師訓,心存正道,勿犯心猿意馬;拂塵乃是拂去塵緣之意,其意是要廣結善緣,一旦被俗事所戀,當拂手離塵而去,不受所累;寶劍為“三尺寶劍,斬斷塵緣”,一旦有俗事所戀,難以割捨,當想起師父所贈的三尺寶劍,應當機立斷,斬斷塵緣。
三件普通的物事均隱含真意,可惜葦江全不懂得,接過後繫上腰帶,另外兩件往腰裡一插,活脫脫一個嶗山道士模樣。
歸雲長老雙手一抬,意示葦江可以起身,師傅就要開始訓話了。
葦江不解,剛收了師尊三件禮物,他以為是歸雲長老索要拜師禮,扭扭捏捏道:“徒兒家貧,沒備得什麼禮物,等過些日子,徒兒下山弄點豬頭、牛肉、羊肉,還有瓜果,好好擺上孝敬您老人家。”
歸雲長老氣得鼻子都歪了,罵道:“你這孽徒,好不懂事,等老道一命歸西時,你在弄這些孝敬吧。”
大夥兒都捂著嘴巴笑了起來,本來一個莊嚴肅穆的拜師大典,被葦江一搗亂,弄得氣氛全無。
歸雲長老看葦江這憊懶模樣,也懶得訓誡了,無奈言道:“靜啟,你給你小師弟講講門規,以及中原修真的一些掌故吧,他才入門不過數月,很多東西不知道,很多小弟子也沒聽過這些。”
這靜啟入門最早,乃是歸雲峰的首座大弟子,修為雖不是頂尖,但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一眾弟子怕他甚過歸雲長老。
大家見他說話,都斂容屏氣,半點聲響不聞。
靜啟說過門規,無非是《道門十規》裡道教源派、道門經籙、坐圜守靜、齋法行持等等內容,葦江一句都沒聽過,眾弟子卻是聽得爛熟。
這些說了大半個時辰,靜啟又談起如今神州大陸的修真門派。
靜啟言道,中州大周國,乃至北疆、西域,以及東海,修真界實則門派眾多,大大小小的合計二十多個。除開歸一門,位於中原腹地有點倉山的白雲宗,青城山的玉清宮;西域崑崙山乃是道教祖脈,從東向西,有青蓮劍門、姮娥宮和崑崙派三大門派,加上西南苗疆的藥王谷,北疆的拜月神教,海外東瀛的神道門,合計為神州九大門派。
除開這些修真門派,另外還有中州丹堂,丹堂雄踞靖州,勢力非常龐大,卻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織,只要煉丹之術達到一定水準,都可以透過丹塔考核加入丹堂。
丹堂每三年一次丹會,最後優勝者受封“丹聖至尊”,為修真界同道所尊崇。
修真本身就是刀口上舔血的活計,能結交一些丹師,多煉製幾爐續命丹藥,相當於多了幾條性命。每次丹堂丹會之際,各門派都會派出幾個善於煉丹的修真參與,所以這丹會成了修真界一次大聚會,熱鬧非常。
靜啟言道,歸一門的天心長老擅長煉丹,曾有一次進入丹會決賽,可惜無緣摘得桂冠,也排在三甲之列。
九大修真門派,中州大周國居其三,青蓮劍門,以及崑崙派、姮娥宮雖遠在崑崙山,仍算得大周國的勢力範圍,只有東瀛神道門位於大陸東北部一狹長海島,乃是東瀛日照國之國教。
日照國距大周國數千裡之遙,海途兇險,因此很少到中土,但上次歸一門藏經閣被盜,正是東瀛神道門動的手,至今都未查明原委。
九大修真門派中多屬道門修真,姮娥宮卻屬佛家,且是純粹的女子門派,男弟子也不是沒有,只是位份較低,難以習得精深的佛門功夫。
這番解說,很多是一眾弟子未曾聽過的。很多弟子以為歸一門深藏無量山中,凡俗人等都難得一見,進而以為浩蕩神州,也不過寥寥兩三個門派,如今聽靜啟大師哥一講,竟然如此多的掌故。大家聽得目眩神搖,心道若有一日,必然要遊歷神州,見識各門派的風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