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拿著圖紙開始了新一代光刻機的研發工作,當然首先進行的是技術論證,畢竟鄭南給出的方案是極簡到不能再極簡的方案,只能算是個最基礎的想法。

先不說怎樣反射折射能最高效的將穿過光掩模的光線投射在矽片上,還得繞開國外的專利壁壘,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技術路線才行。

鄭南也同樣沒閒著,他跟李興談完就打電話給許清風提出借高畫質相機的事。

許清風很痛快的答應,表示鄭南隨時可以去拿,當然她也提醒鄭南:「第一這相機如果臺裡要用必須馬上歸還,第二就是相應的膠捲,臺裡不可能免費提供。」

兩點都在鄭南的預料之中,鄭南都能接受,但鄭南還是詢問了關於相機和相應膠捲的購買問題,鄭南解釋這是因為如果後續開展生產,這相機使用會非常頻繁,借用一段時間可以,但長時間借用擔心影響不好。

許清風想想確實是這個道理,她表示可以幫鄭南牽線搭橋,當然她也提醒鄭南高檔相機都很貴,從幾萬到十幾萬都有可能。

鄭南有準備,畢竟後世那些攝影愛好者,哪個不是掛著幾萬十幾萬的器材在身上。

不過鄭南也表示自己並不是為了攝影,只要清晰度能達標,自己或許並不要那麼高檔的。

鄭南把結果告訴了李興,李興聽後嚇了一大跳,這位技術主任是真沒想到一臺相機居然能這麼貴,連連搖手說:「不要那麼好的,只要能捕捉細節鏡頭的相機都可以,到時候我計算一下底片的縮放比例,有個一兩百的就行。」

李興這是苦慣了的,主動幫廠裡減輕成本,而鄭南則表示一切以晶片為重,不行還可以向電視臺借用,自己到時候多準備點膠捲就行。

李興隨後馬上著手計算,很快算出了需要的畫素相機,然後鄭南帶著李興拿著資料一起去了電視臺。

許清風準備好了相機,李興拿起相機裝好膠捲,然後拿出一本準備好的書,在合適的距離拍攝,李興告訴鄭南根據他的計算,如果這個距離的拍攝,能看清書本上的字,那麼就證明相機可以。

一連試了好幾款,然後李興拿著放大鏡對著底片逐一甄別。

這一幕看得許清風那叫一個目瞪口呆,她詢問鄭南廠裡都是這麼搞研發的嗎?

鄭南對此只能苦笑表示習慣就好,對李興這種工程師來說,只要能達到目的,根本不要那些花裡胡哨。

最終李興得出結論,除了幾十幾百塊的傻瓜相機,其他高價位相機,清晰度基本都能達到要求。

許清風告訴鄭南如果是這些相機,那市面上就有賣,並不需要走她那邊的渠道。

「臺裡需要的很多是那種幾萬十幾萬的高檔裝置,如果你們沒有那麼高的要求,就在市面上買就行。」許清風說。

鄭南點頭表示明白,同時也很感謝許清風的幫忙。

鄭南和李興最終也沒決定使用哪臺,只是記錄下這些相機的型號還有各自的畫素這些,畢竟方煥志那邊的技術都沒學完,他這邊過早準備相機和掩膜版也沒必要。

回去的路上,鄭南和李興又聊起投影式光刻機的想法。

李興告訴鄭南他進行了第一輪技術驗證,他認為這種投影式光刻機雖然把光掩模從矽片上拿起來了,但他認為首先還是不要輕易進行縮放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