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爆種破紀錄(第1/4頁)
章節報錯
沒有人會懷疑一張金唱片的威力。
人設可以被營銷出來,就連表面上,才華也可以被打造出來。
但銷售,那是實打實打出來的戰績。
金唱片能否被刷出來?
那當然可以,左右也不過是破個一百萬,在有心人的推動下,這個資料是可以故意刷出來的。
但是。
金唱片值得被刷出來嗎?
除非是偶像人氣明星不得不推出一張唱片讓粉絲去沖銷售量,以銷售量來證明自己的人氣,否則沒有哪位業內人會去刷資料。
因為得不償失。
一張專輯基礎售價達到20塊,刷一百萬張,那就要兩千萬華夏幣的投入,這還不是純粹兩千萬的投入。
你叫人買專輯,叫來的那個人不需要給錢?
刷專輯,可不是一百萬張專輯免費送,隨便喊人來刷就能幫你刷,即便你已經將專輯錢打過去,但本來這個商品就不是人家需要的。
在刷刷市場裡,支出最大的永遠都是人工勞動力。
專輯的底錢本來就要掏,另外還有你請一個人過來刷,也要支付人工,哪怕人工成本算低廉,一塊錢一個,那也是一百萬塊的支出。
更別提現在通貨膨脹的厲害,一塊錢都買不一定買的了一顆糖,所以那些人憑什麼幫你刷資料?
沒有個五塊十塊,是湊合不了一群人去刷資料。
一旦決定刷榜,滿打滿算都是三千萬的支出。
這裡,或許有人會說,刷出來的都錢都會回流一部分到創作者口袋裡,所以實際支出沒有那麼大。
事實的確如此,但一來專輯銷售的回流週期太過漫長,那筆錢哪怕放在銀行裡生利息都比放在音樂軟體第三方里要划算。
二來,除了偶像得用自己人氣去證明自己的能力之外,其他明星為什麼要自費刷上金唱片?
那隻不過是有個好聽的名頭罷了。
這一張專輯獲得了金唱片,對下一張專輯並沒有多大裨益。
相反為了這個近似“榮譽稱號”般的存在,明星還要有一大筆的支出,很不划算。
誰會嫌三千萬少啊?
砸水漂也不是這麼砸的。
沒有更大的利益去推動,就永遠不會有人去刷資料。
在看見顧徹專輯銷售成績之後,網友大吃已經,在部落格、朋友圈等其他社交平臺上都傳播這條訊息。
【五個小時破一百萬張,三年內金唱片最快獲得者,顧徹你值得擁有[狗頭]】
【樓上,你搞錯了資料,那是上一個前任金唱片獲得者的資料,上一個是三年內最快的,但顧徹這個不是。自信點,你粉的人比你想象中還要優秀出色,人家是破了五年的記錄啊!!!】
五年,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在五年前,電子音樂單曲發行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發達,雖然起步也不算晚,但推廣肯定沒現在這麼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