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三 依張松引狼入室 聽張昭偷雞蝕米 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張松聽了楊修話音,知無留用之意,自覺沒趣,急忙收拾,連夜出城回川。
張松一路上惦來想去,心中盡發啞巴恨,不停地懷恨曹操:本想將西川州郡奉獻給他,誰想卻如此慢待。什麼雄才大略?什麼肚能撐船?聽不進逆耳忠言,辨不得金鑲美玉。早知如此,請也不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等到了成都,張松自忖:曾在劉璋面前誇下海口,前往許都,定說曹操攻打張魯以解西川之危,今卻怏怏而回,無功而返,豈不被蜀中人小瞧。不如先與好友法正商議對策後,再見劉璋。
張松主意已定後,便密往法正處商議。
法正,字孝直,扶風郡(今陝西眉縣小法儀鎮)人,名士法真之孫,官吏法衍之子。
祖父法真,字高卿,東漢著名學者,少明《五經》,兼通讖緯,學無常師,名有高才,以清高識人著名當世,時常幅巾拜見扶風太守。
扶風太守問他:“哀公雖不肖,猶臣仲尼、柳下惠不去父母之邦,欲相屈為功曹,何如?”
法真說:“因為明府見待有禮,所以我才四時常來拜見。若將我當明府官吏使喚,那我就將在北山之北南山之南矣!”
扶風太守見說,也就不敢任用他為府吏了,法真由此而得清高之名。
當年,法真還在弱冠時,他的父親法雄任南郡太守。
有一次,他徒步到南郡等候父親。
父子見面後,法真想回,父親留他住下,等一天再走,欲使其觀看郡府官吏聚會。
參加聚會的有數百人,法真隔窗窺視這些官吏與父親談話。
聚會結束後,父親問法真:“你看,這些官吏,誰最有賢能?”
法真回答說:“曹掾胡廣有公卿之量。”
後來胡廣果然歷任九卿三公之位,世人由此認為法真有識人之能。前後多次徵辟皆不就,友人郭正等讚美他,號曰“玄德先生”。法真中平五年卒,享年八十九歲。
法正的父親法衍,字季謀,曾任司徒掾、廷尉左監。
法正雖然出生在名門官僚家庭,但卻認為祖父被世人以清高、識人讚譽,只是一種虛無縹緲、毫無現實意義的名譽光環。而又不甘心像父親那樣做一個替人抄抄寫寫、受人使喚的小官吏,認為難以施展自己預見成敗、奇謀畫策之能和輔佐明主、出人頭地之志,便不聽家人勸阻,於建安初年與同郡好友孟達一起入蜀依附劉璋。
因劉璋不是善於用人之人,很久才被任為新都縣令,之後又被任命為軍議校尉。
法正胸有謀略,懷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誹謗,十分苦惱。
張松也覺得劉璋不是個能成大事的人,很難施展自己才能,感慨自己的遭遇,常常抱怨。
由於二人有著共同的感受,來往日益密切,遂成契友。
且說張松見了法正,備說曹操不可依託,密商將益州獻給劉備。
正好此時孟達來訪,三人又計議一番。
次日張松花言巧語說動了劉璋,決定迎劉備入川為援,抗拒曹操、張魯。
雖有主薄黃權、從事王累苦勸,怎奈劉璋不聽,當即修書一封,令法正為使,先往荊州與劉備通好,又遣孟達領兵迎接入川,共同抵抗張魯,並書告沿途郡縣,準備錢糧,以供劉備軍需。
且說法正奉命攜書到荊州拜見劉備。
劉備看了劉璋來書,設宴厚待法正。
法正獻策說:“皇叔當世英才,劉璋無明主之能。皇叔當以張松為內應,奪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為根本,憑藉天府之國的險阻來成就大業,易如反掌。”
劉備見法正所言與諸葛亮隆中對時所說略同,都是說欲取天下就必須佔據荊州和益州,知是一個有雄才大略之士,如今見法正倒戈,又得張松內應,實乃天賜良機,異常高興。
劉備即與諸葛亮、龐統商議,決定由諸葛亮總守荊州,分派關羽據守襄陽要路,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陵鎮守公安;由劉備親率馬步軍五萬以龐統為軍師西行入川,黃忠為前部,魏延為後軍,劉封、關平隨劉備、龐統在中。
臨行,廖化引軍來投,劉備教在襄陽輔佐關羽以防曹操。
劉備率軍西行數程,孟達引軍來迎。
劉備使人往成都,先報劉璋。
劉璋即下令準備車乘幔帳,旌旗鎧甲,務要鮮明隆重,以迎劉備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