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 曹操崇武釋兵法 馬超驍勇楊威名 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卻說曹操赤壁敗後,採取靜觀其變,鞏固後方,乘機再圖的戰略,頒佈《求賢令》,在鄴城借賀賞銅雀臺落成之機,閱兵崇武,鞏固軍事集團;聚才獻文,組建鄴下文人集團;招攬治理人才,促進所統地區經濟發展。
曹操為了實現統一天下、濟世安民的宏偉志向,潛心致力於對軍事的研究。
從鄴城回到許都後,曹操仔細回顧親身參加的戰爭經歷,總結歷次戰爭特別是官渡、赤壁勝利和失敗的經驗教訓,使戰術戰法上升為軍事理論。
在戰略戰術上,曹操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因事設奇,譎敵制勝,兵不厭詐,靈活多變。
在兵法方面,由於他自幼就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就在此基礎上,撰寫出《兵書摘要》,結合自己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註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
在用兵方面。曹操行軍用師,多依孫吳之法,在對呂布、張繡、袁紹、劉備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此救彼、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並將這些戰術自作兵書十萬餘言,要求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要以變應變”,結果多是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軍令嚴明。除制定有嚴明的軍法外,每次戰前均頒軍令,如後人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以發代首”既是一例。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於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於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於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託付於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
曹操雖遭赤壁慘敗,但卻能在“勝敗乃兵家之常”聊以自我安慰的同時,總結教訓,吸取對方所長,進一步昇華了軍事才能。
這日,曹操正與荀彧、荀攸、毛玠、賈詡等眾謀士閒談軍事,先有東吳探馬來報:“周瑜病發突亡。”接著荊州來報:“諸葛亮去柴桑弔孝,連線東吳。劉備又得龐統為謀士,與諸葛亮一起招兵買馬,積草屯糧,意欲北伐。”
曹操聞報,與眾商議。
荀攸說:“周瑜新死,可乘機先取孫權,次攻劉備。”
荀彧說:“孫劉結為唇齒,只能待其有變,方可乘隙圖之。西有韓遂、馬騰,當先平定,以免後顧之患。”
荀攸說:“丞相既挾天子以令諸侯,何不憑此優勢,降詔加封馬騰為前將軍,誘入京師而除之,以解南征之患?”
曹操大喜,即派鍾繇前往勸和。
鍾繇,字元常,豫州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長葛)人。幼時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曾與叔父鍾瑜一起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面者,看到鍾繇相貌,便對鍾瑜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走路小心。”
果然,行了不到十里過橋時,鍾繇所騎戰馬突然驚慌,鍾繇被掀翻到水裡,差一點沒有被水淹死。
鍾瑜見應了相面者之說,便對鍾繇愈加欣賞,供其錢財,讓其專心讀書,練寫書法。
鍾繇慢慢長大,被察舉為孝廉,任尚書郎、陽陵縣令,因病離職。
後因書法見長,寫得一手好字,被三府徵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當時,漢獻帝在西京長安,大將李傕、郭汜專權,阻斷了獻帝與關東聯絡。
時任兗州牧曹操派遣使者至長安上書。
李傕、郭汜等人認為:“關東想自立天子,現在曹操雖然派使者來,並非出於他的真意。”於是商議扣留使者,阻止曹操與朝廷的聯絡。
鍾繇勸李傕、郭汜說:“當今英雄並起,各自假託帝命轄治一方,只有曹兗州心裡還想著王室,如果拒絕與朝廷往來,豈不怨恨將軍?”
郭汜等人因為鍾繇的這番話,這才優待使者,使曹操得以與獻帝取得聯絡。
之前,曹操已多次聽謀士荀彧稱讚鍾繇,又聽說他勸說李傕、郭汜二人幫助自己的事,於是對他充滿渴盼。
此後,李傕脅迫獻帝,鍾繇與尚書郎韓斌共同謀劃獻帝出逃。可以說,漢獻帝逃出長安,成功東歸,鍾繇是起了一定作用的,被拜為御史中丞,遷侍中、尚書僕射,封東武亭侯。
馬騰、韓遂諸將恃強居於關中。
曹操為此甚為憂慮,經荀彧推薦,命鍾繇以侍中的身份領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將後方事務委託給他,特別授予他不受制度拘束的權力。
鍾繇到達長安後,致信馬騰、韓遂等人,陳述利弊禍福,馬騰、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為人質。
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期間,鍾繇送去兩千匹馬供給軍用。
曹操在給鍾繇的信中說:“得到送來的馬匹,急應部隊急需。關右地區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足下的功勳,可與當年蕭何鎮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所建立功勞相提並論。”
南匈奴單于平陽作亂,鍾繇率領各路人馬前往圍剿,未能攻下。
此時,袁尚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抵達河東,人數眾多。
諸將多有放棄離去的議論,鍾繇說:“袁氏正在強盛之時,郭援乘勢到來,關中諸將雖有暗中與其勾結者,卻未敢公開反叛的原因,不過是顧忌我的威勢名聲罷了。假如放棄撤退,向其示弱,此處民眾都會把我們當作仇敵。尚未開戰先自行敗退,豈不有失我軍威嚴?況且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輕視我軍,如果渡汾河紮營,即可半渡擊之,定能大獲全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