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周瑜見諸葛亮竟利用江水彌霧騙取敵箭十萬餘枝,不免由羨生妒,由妒生恨。但慮及聯合抗曹乃既定抗擊強敵方略,大敵當前,當以大局為重,即引諸葛亮入帳,設宴慶賀,共商破敵大計。

二人各自在手心寫一“火”字,同時伸出,互相觀看,對視大笑。

魯肅在旁看了,驚訝不已:“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周瑜說:“既然我二人所見相同,更無疑慮,幸無洩露。”

諸葛亮說:“兩家公事,豈有洩露之理。吾料曹操雖兩番中我此計,今見是水上作戰,必不為備。”

正說間,人報:“有人求見魯肅。”

魯肅出迎,二人急忙擦去手心“火”字。

須臾,魯肅引人入見。

諸葛亮一看卻是龐統,故作不識。

魯肅介紹說:“此乃襄陽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劉琮降曹後,由荊州避亂至此。吾引見給吳侯,闢為功曹,今奉吳侯之命,前來助力。”

龐統施禮畢:“避亂至此,多蒙子敬薦舉,敢不效命?”

周瑜說:“素聞士元才名,既蒙子敬推薦,定有妙計破敵。”

龐統說:“都督已得破敵之計,何必問我?”

周瑜驚問:“何以知之?”

龐統看了看諸葛亮說:“能于都督側旁同坐者,必是高人。高人必有高見,否則豈不虛坐於此?”

周瑜急忙叫人置座身旁,禮讓龐統入座,介紹說:“這位便是劉備軍師諸葛孔明先生。”

龐統坐下後說:“原來是有經天緯地之才,囊倒江弄火之智的臥龍高人,怪不得能玩火於股掌之中,兩番燒得曹軍焦頭爛額,被都督待為上賓。”

諸葛亮說:“士元莫要取笑。孫劉兩家聯合抗曹,士元既已入仕江東,當以鼎力破曹為要,願聞妙策。”

龐統說:“有臥龍在此,吾能有何計?只恐都督被孔明火攻之策所煩累。”

周瑜大驚:“何言煩累?”

龐統說:“孔明陸地玩火,借木生火,如吃便飯,信手掂來,易如反掌,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而都督水上玩火,水能滅火,大江水面,火炬難存,即使引火上船,一船著火,餘者四散,難傷大體。”

龐統進而分析認為,水上火攻並無不可,曹操定然不會料知,如能教他把戰船連結一起,釘作一處,然後引火燒船。關鍵是,怎能使曹操相信,怎能接近戰船將火引到船上,還有風向等問題,弄不好就會玩火自焚。

龐統分析後說:“水上火攻,確為良策。只是戰事瞬息萬變,既有必然,也有偶然。況且曹操雄才大略,雖然不拘小節,不太重視細稍末節,但手下謀士眾多,難免不被人識破。要想火攻成功,必然要步步設計,使得計計相連,環環相扣;每個環節的計劃實施者,既要忠勇,又要機警敏銳;若有一招不慎,一計紕漏,一人失誤,就會前功盡棄,全盤皆輸。這樣一來,作為統一指揮的都督,既要指揮本部將士有方,又要排程敵軍陷入所設圈套有度,必然要煞費苦心,勞心費神,日夜操勞,寢食難安,無片時安寧,豈不煩累?”

周瑜聽罷,甚服其論:“孫劉聯合破曹,吾當盡力盡責,死且不懼,豈敢偷閒?只是有煩士元前往曹營實施連環之計,方得成功。”

龐統欣然接受。

魯肅說:“曹操奸猾,如何去得,又如何肯信?”

諸葛亮說:“都督自有妙計,盡行可也。”

周瑜教人安排龐統於西山背後小庵旁草屋暫住,並教如此如此,待機而行。

諸葛亮辭別周瑜,與龐統同至草屋。

龐統說:“周郎確是帥才,只是心胸狹窄。常言‘一山難容二虎’,孔明兄在此當心便是。”

諸葛亮說:“破曹之時,吾自有脫身之計。士元此番前往,能識破者,徐元直也。”

龐統說:“曹操迫死元直母親,雖能識破,必不說破。”

諸葛亮說:“此番火攻,曹軍必然玉石俱焚,元直危矣,當教其提前離開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