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三長坂坡趙雲救阿斗三江口周瑜勝曹軍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且說諸葛亮從江東探報及諸葛瑾密信得知魯肅前來弔喪,又從劉琦口中得知江東與劉表有殺父之仇,從無相通慶弔之禮,即斷定魯肅此來非為弔喪,實為探聽軍情而來,便教劉備如此如此,
計議已定,使人迎接魯肅,收過禮物,劉琦拜謝,引與劉備、諸葛亮相見。
魯肅問及曹操,劉備依言推給諸葛亮。
經過交談,魯肅邀請諸葛亮往江東見孫權,共議聯合破曹大計。
臨行,諸葛亮安排劉琦按照荊州地圖仔細勘測沿江郡縣地形,繪製詳圖備用;密令一諳熟水性精明軍卒駕舟往對岸隱停,待命來往傳遞訊息,然後與魯肅登舟,前往柴桑。
在孫權所聚文武面前,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孫權猶豫不決,退入內宅。
吳國太見孫權寢食不安,便問:“何事在心,寢食俱廢?”
孫權說:“今曹操屯兵江漢,擁八十三萬大軍欲下江南。問諸文武,文者欲降,武者欲戰。欲戰,恐寡不敵眾;欲降,父兄基業付諸他人,於心不忍,故此猶豫不決。”
吳國太說:“還記得我姐臨終之語嗎?先姐臨終說‘伯符臨終有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今何不召回周瑜問之?”
孫權如夢方醒,即遣使往鄱陽請周瑜來柴桑議事。
原來周瑜在鄱陽湖訓練水師,聞知曹操率軍南下,便星夜趕回柴桑。
孫權遣使未發,周瑜已至,見了孫權,看了曹操傳檄,不以為然:“曹操請主公會獵江夏,包藏禍心,居心叵測。”
孫權說:“吾軍能參戰者只有三萬餘眾,江夏劉琦、劉備多說只有兩萬人馬,何以抵敵曹操百萬之眾?”
周瑜分析認為,曹操收編青州黃巾三十萬,平定袁紹得軍五六十萬,在中原招兵三四十萬,今得荊州軍二十八萬。以此計算當有一百五十多萬。然而,北方各州郡須要兵馬鎮守,能南下之軍也只是二十來萬。馬騰、韓遂佔據關西,後方不穩,當有後顧之憂;荊州降兵尚懷狐疑,未必心悅誠服,軍心動搖;長途行軍,遠來疲憊,距後方較遠,補給困難,軍需供應不濟;舍鞍馬就舟楫,舍長用短,不習水戰;牲兵南指,驕傲輕敵;北兵南下,不習水土,軍中極易流行疾疫。敵之所短正是我之所長,孫劉聯軍雖只有五萬,但補給容易,熟悉水戰,加上利害攸關,士氣旺盛,只要團結一致,以逸待勞,用長擊短,定能戰勝曹軍。
周瑜一通言論,堅定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和戰勝曹操的信心,命周瑜為主帥,引軍三萬聯合劉備共同破曹。
周瑜領命,統軍即日起行,前至三江口下寨。
忽報曹操遣使前來下書,周瑜喚入,接過書信,見封皮“漢大丞相付周都督開拆”字樣,勃然大怒,也不開拆,將書撕碎,擲於地上,喝斬來使。
魯肅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周瑜說:“斬使方能示威,”遂將來使斬首,將首級付從人持回,即令甘寧為先鋒,韓當為左翼,蔣欽為右翼,自領諸將接應,來日四更造飯,五更起船,鳴鼓吶喊而進。
曹操得報周瑜毀書斬使,大怒,即令蔡瑁、張允等一班荊州降將為前部,自為後軍,催督戰船,進軍三江口。
早見東吳船隻,蔽江而來。
為首一員大將,坐在船頭上大呼:“吾乃甘寧!誰敢來與我決戰?”
蔡瑁令弟蔡壎前進。
兩船將近,甘寧拈弓搭箭,望蔡壎射來,蔡壎應弦而倒。
甘寧驅船大進,萬弩齊發。曹軍不能抵擋。
右邊蔣欽,左邊韓當,直衝入曹軍隊中。
曹軍大半是青、徐之兵,素不習水戰,大江面上,戰船搖擺,早立腳不住。
甘寧等三路戰船,縱橫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戰,曹軍中箭著炮者,不計其數,從巳時直殺到未時。
周瑜雖得利,只恐寡不敵眾,遂下令鳴金,收住船隻。
曹軍三江口敗回,曹操回到烏林(湖北洪湖境內)旱寨,斥責蔡瑁、張允。
二人辯白說:“荊州水軍久不操練,青州、徐州軍士不習水戰,故而致敗。”並建議先立水寨,青徐軍居中,荊州軍在外,日夜操練,然後進軍。
曹操從其言,令二人自去訓練水軍。
二人在沿江一帶分設二十四座水門,以大船居外為城郭,小船居內互通往來,到晚上點上燈火,照得水面通紅,岸上三百餘里煙火不絕。
且說周瑜得勝回到與烏林隔江相望的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寨中,一面犒賞三軍,一面差人向孫權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