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 袁紹連敗退冀州 劉備慘敗投荊州 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且說曹操在倉亭大敗袁紹,正欲引得勝大軍進軍冀州,忽聞荀彧自許都來書,稱劉備在汝南得劉闢、龔都數萬之眾,趁丞相提軍出征河北之際,令劉闢守汝南,親自引軍乘虛進攻許都,大驚,遂令曹洪虛張聲勢,留守防禦袁紹進攻,親引大軍往汝南征討劉備。
劉備雖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勇將,但不論是在軍隊實力上,還是在戰略指揮上,都難與曹操抗衡。
劉備兵至穣山,正遇曹操迎擊,雖然初勝一陣,但卻被曹操暗派夏侯惇偷襲汝南。
龔都力戰不敵被殺,薛磊夫婦料知汝南難守,自帶族人潛出城去,仍回山中隱匿。
劉闢拼死突圍,與孫乾、簡雍、糜竺、糜芳護送家眷找到劉備,正商議撤退,卻遇張郃迎頭殺來。
劉備欲退,又遇高覽從山坳中殺出。
劉闢死命向前救護劉備,卻被高覽一刀劈於馬下。
正危急間,趙雲從後殺出,關羽、關平、周倉也至,殺退了張郃。
張飛引範強、張達殺退夏侯淵,又遇樂進迎擊。
趙雲趕來,擊敗樂進,與張飛一起同見劉備。
曹操大軍趕來,劉備教孫乾等保護家眷先行,自與關羽、張飛、趙雲在後,且戰且走,方才得脫。
劉備引敗軍不滿一千,狼狽不堪逃至漢江,看曹操沒有追來,於沙灘安營稍歇,心中悽惶,滿面垂淚:“諸君各個驍勇,皆有王佐之才。想我劉備,徒有皇叔之名,空懷忠君之志,卻無匡扶漢室之能,自缺討賊定國之力,及至年過四十,仍無立錐之地。累及諸君隨我南征北戰,東殺西拼,多受艱難,耽誤前程,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我而去,投奔明主,博取功名?”
眾人聽了,無不掩面而哭。
張飛大叫:“兄長何出此言?自隨兄長征討黃巾,屢戰沙場,何曾言棄?想在芒碭山中,自由快活,也從未忘懷兄長。”
關羽說:“兄言差矣!自桃園結義隨定兄長,何曾相棄?為護嫂身陷曹營,雖有賞金封侯之遇,卻從無絲毫忘義之情。聞兄實信,掛印封金,千里尋兄。今兄一時受挫,卻要拋弟棄義,令弟心寒。”
說罷,仰面而泣。
劉備上前擁抱關羽、張飛,三人相抱,痛哭不已。
趙雲見狀,上前勸止:“子龍自見使君,即生敬慕之情,謹遵師命,隨君聽命。常言‘勝負乃兵家之常’。昔日高祖與項羽爭奪天下,屢次敗於項羽,垓下一戰成功,開四百年基業。今使君怎能因受小挫而自墜其志?”
孫乾說:“成敗有時,不可喪志。此離荊州不遠,劉景升坐鎮荊州六郡,兵強糧足,更且與主公都是漢室宗親,不如前往投奔,再作他圖。”
劉備說:“說起同宗,令人心寒。上次公祐前往見劉闢,說及劉氏同宗,且不為然。想劉景升也不會因同宗而相容。”
孫乾說:“劉表與劉闢不同。劉表乃漢魯恭王劉餘之後,世代皆受帝封,與主公同姓同宗;劉闢雖然姓劉,但原是普通百姓,與其他姓氏百姓一樣,痛恨皇室欺壓盤剝,不以姓氏為然,只要反對朝廷,無不為之。”
張飛說:“公祐所言不差。我在芒碭山的弟兄,不論甚樣姓氏,只要一說造反,個個踴躍,人人爭先。劉闢雖為賊首,論及同宗,不以為然,但說到攻打漢朝丞相曹操卻不含糊。他見兄長被曹軍所困,捨命相救。在他看來,救的不是同宗而是同道。”
關羽說:“不想三弟在芒碭山落草時間不長,卻有這般見識。吾與兄長、三弟結義,雖非同姓,但卻同心。兄長與那劉表都是高祖所封王侯之後,何況兄長又被當今皇帝認為皇叔,利害相同,豈有不容之理?”
趙雲也說:“劉表為荊州牧,也是當今皇上所封。常說‘和尚不親,帽子親’。今為外藩,巴不得透過皇叔與朝廷聯絡,落得個名正言順的一方諸侯。”
劉備心想:劉氏天下已被天下唾棄,漢朝政權已被曹操掌控,只剩下一個名存實亡的軀殼。自己雖為皇叔,卻無立錐之地,成了四處漂流的喪家之犬。心中不禁悽然,但又無可奈何,只得強忍酸楚,轉憂為喜,便令孫乾與糜竺前往荊州求見劉表。
卻說劉表為荊州牧,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叛逆,劉表遣兵攻圍,連年不下。
後張羨病死,長沙人又立張羨的兒子為主,於是劉表攻下張羨的兒子,廣開土地,南收零陵、桂陽,北據漢川,坐擁數千裡疆域,帶甲兵十餘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