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袁紹官渡被曹軍殺得大敗,父顧不了子,子顧不了父,慌忙中與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

慌忙間,袁紹哪裡顧得了四州統領的威風,在十幾個隨從的簇擁下,渡河逃亡。

隨後又逃來一群騎兵,約有八百餘騎,渡河至黎陽北岸。

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丟失無數。當他跌跌撞撞走進部下大將蔣義渠營帳中時,如驚弓之鳥,狼狽不堪。

蔣義渠是袁紹麾下八大猛將中第六位猛將,前五位顏良、文丑、高覽、張郃、鞠義及後兩位韓蒙、淳于瓊七位猛將,除高覽、張郃投降曹操外,其餘均先後戰死疆場。

袁紹到了蔣義渠營帳,無比傷感,緊緊握著蔣義渠的手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

蔣義渠心中悽然,急忙安置袁紹歇息,召集部下,說是袁紹尚在,又復聚攏,軍勢稍振,便與袁紹商議退還冀州。

這日,夜宿荒山,袁紹驚魂未定,難以入睡。

袁紹在帳中隱隱約約聽到哭泣之聲,便悄悄出帳細聽。

原來是敗軍相聚,訴說喪兄失弟,棄伴亡親之痛,不禁失聲痛哭,多有怨言:“若聽田豐之言,豈有今日之禍?”

袁紹聽了怨言,感慨不已,懊悔不迭。

次日早起,蔣義渠整頓軍馬,正準備護送袁紹回冀州,忽報逢紀引軍來接。

袁紹急忙喚入,對逢紀說:“吾不聽田豐勸阻,方有今日之敗,回去有何面目再見?”

逢紀悄悄對袁紹說:“田豐在獄中聞聽主公大敗,撫掌大笑說‘果不出我料’。”

袁紹轉而大怒:“豎子怎敢笑我,吾必殺之。”

逢紀見袁紹又起殺心,暗使人偷偷潛回,至獄中對田豐說:“袁公敗回,必然殺你。”

田豐聞聽大笑:“果不出我所料。想那袁紹,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不辨奸詐,不聽良言。若得勝而還,還能赦我。今戰敗而歸,蒙羞生恨,我必死無疑。”

看守田豐的獄卒不解。

正說間袁紹使者持劍至獄,說是奉命來取田豐首級。

獄卒方驚,無不流淚惋惜。

田豐大呼:“大丈夫生於天地間,不識其主而事,是為不智。今日受死,夫何足惜!”說罷,奪劍自刎而死。

袁紹回到冀州,心煩意亂。

忽報長子袁譚隻身逃回青州,重整兵馬,帶五萬餘眾前來;袁尚引軍六萬,自幽州趕來;外甥高幹引軍五萬,自幷州而來。

袁紹整頓冀州兵馬,會集三路援軍,合四州三十萬兵馬,開往倉亭(今山東陽穀縣北)下寨。

且說曹操在官渡大勝袁紹,整頓軍馬,引得勝大軍陳列河岸。

當地父老簞食壺漿,迎接慰勞。

曹操迎幾個鬚髮盡白的百歲老人進帳入座,畢恭畢敬地說:“吾大軍進境,驚擾地方,甚感不安。”

一長者說:“桓帝時,有黃星現於楚、宋之分。當時遼東有一個叫殷馗的人,通曉星象,善視天文,夜宿於此,對我們幾個說‘黃星見於乾象,正照此間。五十年後,當有真人起於梁沛之間。’我們幾個計算起來,至今已整整五十年了。袁本初佔據河北,橫徵暴斂,戰亂不斷,社會動盪,百姓不堪其苦,多有怨言。今丞相興仁義之師,弔民伐罪,官渡一戰,大敗袁紹,正應當年殷馗所言,萬民期盼的太平日子就要到了。”

曹操暗喜:上應天時,下合民願,天下可平,遂對老人說:“平定天下,安定百姓,乃我平生之願。”叫人取酒食絹帛賜贈老人,號令三軍,嚴明軍紀:“如下鄉搶劫財物,濫殺雞犬者,與殺人同罪,皆處斬刑。”

此令一出,軍民震服。

建安六年(二零一年)四月,曹操提兵進發至倉亭,與袁紹對陣。

袁紹引袁譚、袁尚、袁熙三子與外甥高幹及眾將出陣。

袁尚欲在父親面前逞能,揮舞雙刀,躍馬前衝。

徐晃副將史渙拍馬相迎,不上三合,袁尚撥馬斜刺而走。

史渙趕來,袁尚翻身背射,一箭正中史渙左目,墜馬而死。

袁紹見兒子得勝,驅動軍馬掩殺過來,兩軍混戰一場,各自鳴金收軍回寨。

次日,曹操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計,殺得袁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袁紹率眾奮力衝突,得脫重圍。

袁熙、高幹被箭所傷,袁紹抱著三個兒子痛哭一場,不覺昏倒,口吐鮮血不止,眾人急救回寨。

袁紹倉亭大敗,教辛評、郭圖火急隨袁譚前往青州整頓,以防曹操犯境;令袁熙仍回幽州,高幹仍回幷州,各去收拾兵馬,以備呼叫;自引袁尚等人回冀州養病,令袁尚與審配、逢紀暫掌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