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濁浪滔天(第1/2頁)
章節報錯
白溝河對岸。一個南軍千戶疾步奔到都指揮盛庸跟前稟道:“對岸山頂瞿老將軍以旗號指示,敵軍火炮在正北偏東一百步兩裡開外。”
盛庸聞言頷首,當即傳下軍令。
一眾灰頭土臉,驚魂略定的南軍炮手們慌忙奔回炮陣清理炮膛,再次裝填炮彈火藥,將炮口朝東略偏後再次開火。燕軍火炮佔了先手之利,南軍火炮卻勝在數量多過對方數十門,雙方以手中這般驚天動地的武器展開了對轟。
河畔,山下兩軍激戰正酣之際,燕王朱棣率領麾下數萬騎兵立於白溝河北岸數里之外。他得麾下精於騎射的斥候所報,南軍都指揮平安率領麾下騎兵尚在東面數里之外,當即傳令眾軍下馬歇息,身前不斷有中軍司馬策馬疾馳而來,向他稟報河畔張玉,山下朱權苦戰的軍情。
午後時分,白溝河北岸一側,容貌粗豪,手提長槍的南軍都指揮平安策馬而行,半里之外燕軍帥旗之下朱棣的身影隱約可見。三支火箭帶著一溜煙火,急速竄上半空,發出尖銳刺耳的鳴叫。平安咬牙切齒下,揮動手中長槍。他昨日和盛庸已然約定,待午後之時燕軍猛攻數論之下士氣墮下後,兩面夾擊。此時自己只須徹底擊潰朱棣麾下騎兵,衝到河畔山下,那麼去年冬天在北平城下倉促敗逃的奇恥大辱,便可以盡數討回。 ”“
朱棣伸手拔出腰側三尺長劍,怒喝著傳下軍令。此時的他面對平安這個藍玉昔日麾下的悍將,深知兩軍交戰的勝負或許便要決定在這一刻,若是無法阻遏敵軍,讓其衝到河畔,山下,那麼自己麾下的燕軍步卒勢必面臨一面倒般的屠殺。
震天的號角聲中,兩軍各自數萬騎兵雙腿猛夾馬腹,戰馬嘶鳴下揚起四蹄,隆隆的蹄聲匯聚之下驚天動地。兩軍的氣勢猶如兩道洶湧澎湃的激流,使得一側緩緩流淌的白溝河也為之黯然失色。
無數的箭矢在半空中猶如飛蝗般交錯亂竄,潮水般洶湧而前的騎兵不斷有人中箭落馬,轉瞬間消失在千萬揚起落下的馬蹄下。
急衝而前的兩軍騎兵猶如怒海狂潮般迎頭相撞,戰馬交錯之時,戰刀揮起落下,激起無數的血花與連綿不絕的慘呼。
正當朱棣仗劍策馬,率軍與平安廝殺之時,白溝河南岸的盛庸聽聞斥候回稟見到對岸平安騎兵攻擊的火箭,當即傳令眾軍渡河攻擊。三聲號炮作響之下,成千上百的南軍士卒手持盾牌戰刀急衝而前,冒著河對岸迎面而來的箭雨朝河面上粗木搭建的浮橋而來。
無奈浮橋之上地勢狹窄,南軍雖則兵力雄強卻難以展開,浮橋之上不斷有南軍士卒中箭落水。數十顆炮彈自燕軍陣中呼嘯而來,狠狠砸擊在河面之上,激起丈餘高的水柱。
原來朱權得斥候所報,朱棣即將和平安交戰之時,已然想到了敵軍必然遙相呼應下渡河攻擊,索性讓軍中剩餘的數十門火炮對河面開火,意圖僥倖能摧毀幾座浮橋,阻遏敵軍攻勢。
於此同時,山坡之上司馬超奉朱權軍令,率領兩萬燕軍步卒仰面攻上,展開了今日開戰以來最為兇猛的攻山之勢。
駐守山上的南軍昨日登山紮營以來,早已砍伐粗木,壘做一堆堆,此時眼見密密麻麻,聲勢浩大的敵軍已然攀爬到半山坡處,當即抽掉了粗木堆前深深插入土中的木樁。
長達數尺,粗若腰際的圓木一堆堆自山頂滾下,來到半山之際後,力道聲勢極為駭人。
司馬超抬頭眼見一根粗大的滾木呼嘯而來,慌忙撲到在土坡上一處凸起的岩石後,眼睜睜看著那挾帶千鈞之力的粗木撞擊在岩石上後飛竄而起,自頭頂掠過,狠狠砸入身後計程車卒群中,將數人砸得滾下山坡。
白溝河面上,兩顆燕軍炮彈恰巧命中浮橋,粗木搭建的浮橋碎木紛飛中終於斷裂開來,衝到河面中間的南軍士卒在身後前仆後繼的袍澤擁擠推搡下驚叫著落入河水之中,掙扎不得兩下之後便即給對岸不斷飛來的箭矢射殺。
滿身血汙的燕軍大將張玉深知對岸敵軍兵力眾多,一旦被敵軍大舉渡河今日就難逃敗亡,伸手拔下甲冑上的兩支箭矢,身先士卒的率領手下燕軍亡命衝前,和那些順著浮橋衝過河來的南軍士卒浴血廝殺。
天有不測風雲,似乎老天爺也看不慣兩軍廝殺所激起的腥風血雨。午後約莫一個時辰之時,蒼穹中密佈的烏雲中雷聲滾滾而來。狂風大作下,不一會兒便是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大雨,兩軍轟然作響的火炮受潮後再也無法開火,強弓勁弩弓弦受潮之下威力大減,勉強射出的箭矢在風雨中飛不了多遠便即落地。
朱權矗立山坡下,遙望山坡上遍佈的燕軍屍骸,當即傳令停止進攻。原來此刻山坡上給大雨沖刷下泥濘不堪,根本無法再行強攻。
南軍都指揮平安和朱棣麾下的燕山護衛打得兩敗俱傷,眼見風雨大作下難以廝殺,不約而同的率軍緩緩後撤。
朱棣伸手抹了抹臉頰上的的雨水,轉頭對一箇中軍司馬傳令道:“命張玉將浮橋盡數毀去後撤兵回營。”說到這裡調轉馬頭,率領一眾疲憊不堪的燕山護衛騎兵朝軍營而去。
疾風驟雨下火炮與弓弩等遠端兵器盡數失效,南軍統帥李景隆眼見風雨大作下難以繼續交戰,當即傳下軍令,讓眾軍回營以避風雨。
黃昏時分,燕軍帥帳中,朱棣聽得朱權,張玉等人稟報今日交戰情形後,不禁皺起了眉頭。原來今日一戰,朱棣和平安雙方各自傷亡數千,可謂旗鼓相當。張玉所率燕軍雖則盡數毀掉了南軍架設在河面的浮橋,卻在對岸南軍炮火箭雨中傷亡慘重。而朱權麾下的燕軍數度攻山不利,面對瞿能所率南軍居高臨下的地勢傷亡過萬,謂之慘敗也是毫不為過。
面對如此不利戰況,帥帳中自朱棣,朱權再到張玉,司馬超人都是心情沉重,默不作聲。只因眾人心中盡皆知曉,縱然明日再戰,只怕也難逃今日這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