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臨危受命(第1/2頁)
章節報錯
香案一側,一眾明將跪倒接旨.
趾高氣昂的錦衣衛朗聲宣讀皇帝旨意,洋洋灑灑一段,說得卻是昔年洪武皇帝陛下在位之時,北伐大將常遇春病逝,副將曹國公李文忠臨危受命,接管全軍後大敗元軍之事。決意效仿父皇之事,命新城侯張輔佩徵夷將軍印,充總兵官,代替朱能統率全軍,不負厚望,繼續征討安南,另賜予尚方寶劍一柄,軍中不論爵位高低,官職大小,若有抗旨不遵,貽誤軍機者,一概殺無赦 ”“ 。
原來朱棣雖知張輔雖同其父追隨自己,屢經戰陣,然則畢竟年歲尚輕,臨危受命下恐威望,資歷難以服眾,故此除諭旨冊封張輔為徵夷將軍,充總兵官外,特賜劍一柄,使得大軍號令嚴明。
張輔雙手接過聖旨,口中沉聲答道:“微臣張輔謹遵陛下旨意,當肝腦塗地,效死竭力,剿滅胡氏逆賊,以振大明國威。”身後一眾名將盡皆拱手說道:“微臣謹遵陛下旨意,不敢有違軍令。”
帥帳之中,兩列明軍將領肅立兩側。一個軍中文書朗聲誦讀一篇討逆檄文,說的卻是陳氏一脈本為安南之主,胡一元,胡漢蒼父子殺主作亂,竊據其位。詐作恭順,殺死大明皇帝陛下諭旨冊封,歸國接位的陳天平,更伏擊大明使者軍隊,罪不容誅。自己奉旨出兵,惟黎氏父子及其同惡在必獲,其脅從及無辜者必釋,罪人既得,即擇陳氏子孫之賢者立之,使撫治一方。安南兵將,官員有依舊忠於陳氏者,儘可放心來投天朝王師,視其功勞大小,皆有賞賜。
待得討逆檄文念畢,張輔站起身來,目光掃視一眾肅立的明軍將領,沉聲說道:“眾將回營後率士卒砍竹伐木,將此檄文書寫竹片,木板之上,放入河中順流而下,以使得安南官員,兵將知曉我大明師出有名,討伐逆賊之意。”
一眾將領多是昔日追隨朱棣靖難起兵之輩,眼見張輔接掌大軍統帥之位後,傳下的第一道命令便有亂敵軍心之用,心中不禁折服,盡皆轟然應諾。原來大軍駐紮方圓數十里內,多有河流蜿蜒而下,朝安南境內流去,這般伐木檄文,順水漂流而下的舉動雖則頗為麻煩,卻不是派遣喬裝的斥候散佈訊息可與之相提並論。
數日之後,另一路明軍在西平侯沐晟的統領下自雲南蒙自兵發安南。胡一元父子自殺死陳天平,御史聶聰後也整軍備戰,不料明軍兩路大軍分進合擊,不免顧此失彼,倉促調集數萬兵馬在芹站山區伏擊,意圖依仗地利重創沐晟。
自洪武年間便即子承父業,統領大軍鎮守雲貴的西平侯沐晟少年隨父征戰,非是易於之輩,自攻入安南後當即收羅那些依舊忠於陳氏家族的當地官員,探明地形以及敵軍設伏之地後,依仗優勢軍力反將敵軍團團圍困,安南主將胡漢蒼率軍突圍下被沐晟引兵追殺,折損萬餘兵馬後倉皇逃去。
安南官員中心懷陳氏家族者不乏其人,再見得胡漢蒼慘敗而逃,許多首鼠兩端之輩不禁紛紛動搖,多有率領部下歸順明軍。
兩路明軍在張輔,沐晟率領下勢如破竹,長驅直入,攻入安南腹心之地。
南京城外長江與秦淮河之間,有十數條以人工挖掘而成的作塘。數條巨大無匹的木船上,無數的工部匠人士卒忙碌不休,各自趕工。原來此處便是工部所轄龍江船廠,製造海船之地。
大道之上數百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錦衣衛當前開道。早已得到訊息,負責龍江船廠造船事宜的工部官員李昭祥當即率領麾下官員跪倒兩側,恭迎皇帝的到來。
身穿龍袍的朱棣策馬緩行間,遙見遠處作塘內的艨艟鉅艦遠勝自己昔日渡江所乘的水師戰船,不禁甚是欣然,轉頭對身後不遠,步行跟隨的朱權笑道:“老十七,你看這船比昔日渡江之時,咱們所乘坐的大了只怕不止一倍有餘吧。”說說到這裡,興致勃勃的對隨行的鄭和問道:“此船長寬幾何?”
“啟奏陛下,此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鄭和恭敬答道。
朱權遙望遠處那靜靜矗立在船塢中,超出自己想象的艨艟鉅艦,不禁也是心潮澎湃,難以自已,頷首答道:“這般大小的海船,的確超乎微臣所想。”他實在難以明白,這些僅僅依靠人力的能工巧匠們,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智慧和力量,打造出了這麼一隻長達一百三十米,寬過五十米的巨無霸海船。
待得行至近前,這艘三層樓高低,接近完工的海船在眾人眼中愈發顯得雄偉無匹。
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眼見空闊的甲板之上,一眾施工的匠人早被錦衣衛驅逐下船,而眼前的皇帝陛下依舊高踞汗血寶馬上舍不得下來,當即厲聲呵斥一眾部下將數塊堅木並列搭在船舷之上,對朱棣躬身奏道:“微臣恭請陛下策馬上船。”他自靖難之戰在濟南追隨朱棣以來,豈不知這位皇帝陛下喜愛縱馬騎射,今日之所以不帶一眾尚書侍郎等文官前來,便是因為這般策馬出京的舉動,實在不合皇帝出行的諸多禮儀,索性只命自己率領一眾錦衣衛護駕,也免得禮部那些腐儒們在耳邊聒噪不休,壞了策馬出遊的性子。
朱棣意氣風發的揮鞭而下,驅策坐騎順著跳板登上了海船的甲板。
朱權登上甲板後細看之下,發覺甲板不但以極為堅實的木料拼接而成,而且刷有一層厚厚的塗料,也不知是何物,不禁目露好奇之色,轉頭對不遠處的鄭和問道:“海水和江河之水全然不同,木材浸泡在水中經年累月,不怕損壞漏水麼?”
“不知何故,海船木料腐朽的確勝過江河之船。不過這艘沙船以百年老木風乾鑄造,更反覆塗刷上等桐油,遠勝一般海船。”鄭和昔日跟隨船隊北上,也曾細細看過那些海船在海水浸泡日久後的腐朽之處,自奉旨在龍江船廠督工造船後,多有和工部,甚至是水師的能工巧匠接觸,故此對造船的木料以及防腐手段那是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