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猝不及防(第1/2頁)
章節報錯
朱權回首觀望身後潮水般的兩萬餘騎兵,正待下令全軍疾進之際,卻聽得身側傅有德沉聲說道:“殿下,我等此時須得沉住氣,待得探明北元大軍蹤跡再作決斷.”他這般說只因若是敵蹤未現,這兩萬人馬疾馳起來動靜過大,揚起的煙塵也極為容易給敵軍知覺。
朱權聞言忙自按捺下大為激動的情緒,傳下軍令,手下兩萬騎兵緩緩策馬而行,朝著東面前進。
朱棣冷冷看著數里外地平線上,黑壓壓如錢塘江潮水般緩緩逼近的北元大軍,卻是鎮靜自若。
在兩軍之間的草原之上,寒風蕭瑟下賓士來去,開弓互射的卻是數十騎雙方的斥候,這些士卒騎射之術在各自軍中俱都是堪稱佼佼者,此時正趁著大軍交戰之前的空隙之際喝罵挑釁對方,希望能憑藉單兵作戰之力奪得軍功。
乃爾不花和咬住並肩策馬而來,已然到達兩裡開外。遙望朱棣手下明軍雖則嚴陣以待,兵力似乎比之自己尚少了數千,乃爾不花不禁心中大定,傳下軍令讓大軍駐足不前,手下十餘個精於騎射的親兵策馬而前朝兩軍陣前的那些明軍斥候策馬疾馳而去。他手下的北元斥候仗著騎術精湛,甚至一人雙馬,三馬,遠遠兜個圈子繞去明軍身後探查敵情,此時的他明白對面數十里方圓之內,絕無明朝援軍,而這個朱元璋的兒子,名為朱棣的王爺勢必成為待宰的羔羊。
平心而論,朱棣手下的斥候雖則騎射不弱,但比之這些自幼生長於馬背上的遊牧部族還是頗有不及,每每有明軍斥候策馬急追之際給敵人轉身射落馬下。這也是元軍慣用的在兩軍陣前打擊敵軍士氣的一種特殊手段。
朱權,傅有德,楊陵,風鐵翎率領身後兩萬餘騎兵已然策馬疾馳,朝著數里之外的戰場奔去,既然已被北元斥候所發現,也就沒有必要再掩藏行跡。
此時的朱棣卻還不知朱權,傅有德所率大寧騎兵已然所距不遠,眼見北元騎兵一個個大呼小叫,甚是張狂,鼻中冷冷哼了一聲後便即策馬而前數步。他所乘這匹汗血寶馬身材高大亦且渾身通紅,極為扎眼。
張玉眼見這位千軍萬馬中習慣一馬當先的燕王殿下又是這般舉動,不禁面露苦笑,伸手搶過朱棣親兵手中的那杆繡著“燕”字的大旗,策馬緊隨而前。
帥旗一動,朱棣身後密密麻麻的五萬大明騎兵也是不自禁的策馬緩緩而動,尾隨而前,那些大呼小叫著賓士來去的北元斥候慌忙策馬迴歸本陣,再沒有了方才得囂張氣焰,明軍昨日退卻中消磨計程車氣再次被點燃。
北元大軍身後裡許之地,兩個元軍斥候策馬狂奔怒吼嘯叫這朝前衝去,希望儘早把身後這股神出鬼沒般現身敵軍的情形告知主帥。
隨著敵軍的迫近,北元騎陣中也吹響了號角,戰馬在騎士的驅策下向前緩緩移動。乃爾不花聽得身後似乎有些小小的騷動,卻沒有去查問,目下兩軍緩緩發動之際,其勢猶若箭在弦上,由不得他不發了。
兩軍各五萬人馬在緩緩靠近之中,朱棣眼見潮水般的兩軍已然相距不過半里,憤然拔出腰側三尺長劍,怒吼之中由上至下奮力虛劈,雙腿猛夾馬腹之下,汗血寶馬猶如一團陡然熊熊燃燒的火焰,朝前疾馳而去,在這劍拔弩張的兩軍陣前,這就是最好的軍令。
隨著戰馬不斷加速,雙方數萬騎兵奔騰咆哮開來,聲震四野,直衝天際,其勢猶如怒海潮生中泛起的兩股洶湧澎湃的lang頭,迎頭撞去。
蒼茫枯黃的草原上,兩軍士卒策馬狂奔接近到了約莫一百五十步距離之時,弓弦之聲密如連珠想起,猶如雷霆風雨般驟然密集起來。瞬息之間,萬箭齊發之下密如飛蝗般的箭矢猶如自蒼穹中被死神灑落的瓢潑大雨,隨之而起的是無數戰馬的悲鳴和騎士的慘呼,受傷落馬之人猶如滄海一粟般消失在身後的滾滾洪流之中。
朱權率領的兩萬騎兵狂飆而至,出現在北元大軍身後半里之地,戰馬嘶鳴與士卒怒吼夾雜在一起隨風飄入耳中,胸腔中的心臟跟隨著“烏雲蓋雪”急驟的四蹄揚起落下翻騰跳躍。
正在此時,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兩股翻騰“洪流”終於石破天驚般的迎頭撞擊在了一起,雙方士卒根本無暇看清敵人長相,只是出於本能的奮起臂力,對著交錯而過的人影揮刀劈殺。
血光飛濺中,戰馬交錯之際,無數的騎士在刀光下翻身落馬的瞬間被身後不斷湧上的戰馬踏成肉泥,數之不盡的性命瞬間消失無蹤。
眼見朱棣手下騎兵和元軍猶如江河匯流般衝撞在了一起,朱權心知此時若是自己率軍迎頭衝擊而上,勢必形成敵我不分的互相踐踏廝殺,當即策馬狂奔,率軍朝兩軍戰團的右側衝去。
兩萬餘大寧騎兵雙腿猛夾馬腹,策馬狂奔,跟隨那隨風飄動,繡著“寧”字的戰旗狂飆而去。
朱棣,乃爾不花手下共計約莫十萬騎兵經過慘烈絕倫的交錯廝殺而過,各自陣型都是散亂開來,終於緩緩分將開來,只餘下空地上無數人屍馬骸。上萬的雙方士卒便即喪生在了這第一輪衝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