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代天巡狩(第1/2頁)
章節報錯
廢分封,行郡縣,設天下三十六郡,定都咸陽。使書同文,車同軌,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繼續奉行以法治國,推行三公九卿制。大賞文武百官。
項少龍居功至偉,始皇帝思慮再三,封項少龍為晉王。
項少龍很詫異,一字王為親王,又以“晉、秦、齊、楚”最為尊貴,自己又非王族,怎麼能得此殊榮?
始皇帝很隱晦地告訴項少龍,從救他回秦開始,到平匈奴、滅六國,項少龍的功勞太大,已經賞無可賞,封他為王,是因為項少龍沒有子嗣,將來也不會有人有資格世襲他的爵位,也就是說這個“晉王”等到他死了,就不會再有。等於變相警告項少龍想當好這個“晉王”,最好不要想過繼個兒子,將來還能繼承他的爵位。
好在項少龍對於絕後這種事不是很在意,在意的話,現在都四十二歲了,早就收養孩子了。
被封為晉王后,項少龍再不插手軍隊,一心做自己的丞相。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發展經濟、改革吏制上。
其實項少龍並不是一個有能力的文官,他對很多制度上的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真讓他自己去做,一定一塌糊塗。好在多了兩千多年的見識,只要把自己知道的說出來,至於其中的利弊,自然有人替他分辨。而且他一貫秉承先小範圍實驗,做好調研,用資料說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善之後再大範圍推廣。
項少龍這丞相當的不算高明,他只知道“要想富,先修路”,於是大搞基建,四處修路,為南征百越,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已死,但修建鄭國渠的總設計師鄭國仍然健在,鄭國渠修建多年,也培養了很多水利工程專家。靈渠修建的很順利,渠道一成,物資可以源源不斷的送達百越之地。
項少龍搞基礎建設,聲勢浩大,但並不奴役百姓,而是靠招工,發工錢。
大秦幅員遼闊,每年都會有一些災荒,或旱、或澇、或蝗災,百姓困苦。項少龍的救災方式就是以工代賑,大量招收農民工,所發錢糧都會親自監督,最怕這裡有貪腐,激起民變。
好在經過多年的經營,朝廷富裕,國家發展一直很順利。
王翦征戰多年,因為軍功,封為武成候,天下一統後,開始隱居,少有理睬朝廷之事。
隨著項少龍轉向文官,王翦不理朝政,蒙恬漸漸成為軍中一哥。
項少龍一直加強與百越之地通商,將中原的文化、繁華傳與百越人,讓他們知道他們的落後、荒蠻,為百越人走出大山提供便利,把很多百越人拐到中原。
休養生息五年後,公元前224年,始皇帝以楊端和為帥,大將屠睢為副,趙佗、任囂為先鋒,興兵五十萬,攻打百越。
充足的補給,精良的裝備,訓練有素計程車卒,一舉平定了百越,設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始皇帝命令進軍嶺南的將士留守當地“屯戍”,向嶺南大量移民,實行“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促進漢越融合。
蒙恬率其弟蒙毅,王翦之子王賁,小將軍李信發兵西北,打通河西走廊,滅月氏、烏孫、樓蘭等國,疆土擴充套件到西域。
公元前221年,項少龍五十歲了,他自覺他的見識已經能說的都說了,丞相當的也有些無趣,就向始皇帝辭官。
始皇帝很詫異,這些年項少龍恪守本分,從不越權,他也沒有猜忌之心,大秦國力蒸蒸日上,項少龍這個丞相干的相當不錯,怎麼突然想辭官了?
始皇帝問道:“丞相,你正是年富力強,朕也從未猜忌於你,為什麼要辭官?”
項少龍道:“陛下,你也瞭解我,從當初任左相時,就一直不是很稱職,不是個勤奮的好官。現在我把我能想到的已經都說了,至於具體執行,我更不在行,總覺得自己尸位素餐,對不起所得的俸祿。而且這個丞相當的,太把身子,不自由。我這麼有錢,應該享受一下生活,不想那麼勞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始皇帝很蒙,這個理由很強大,有心挽留,可項少龍執意辭官,最後問道:“那你覺得誰接替你最好?”
這還真不是試探,而是他從沒有想過項少龍會辭官,他是真的措手不及。
項少龍道:“陛下,我大秦人才濟濟,能接替我的大有人在,至於選誰,就看陛下的意思了。”他不肯給出自己的意見。
最後由李斯接替丞相之位。
始皇帝問項少龍:“晉王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項少龍道:“我大秦地域之廣大,山河之壯美,前所未有,想先遊覽一番。以前雖然也去過不少地方,但基本都是公務在身,也沒有隨心所欲的走一走。”
始皇帝想了想,道:“朕賜你尚方寶劍,你就替朕在民間走一走,看看百姓生活的如何,官吏如何,看看還有什麼問題。朕也不管你去哪,走多久,回來和朕說說。唉,朕倒是有些羨慕你這般自由自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