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李長安召集眾人,

“按照原定計劃,諸位今日前往各郡收集卷宗。”

“另外,封不疑、宋思仁,你們著重整理烏山郡卷宗。”

“曾世才注意匯總賑災銀糧取用情況。”

“宛川受災最嚴重,得到朝廷的賑災銀糧傾斜也最多,數目必須清點清楚,切不可出現任何紕漏。”

“辛苦諸位了。”

一眾南巡鎮撫司主事和司務,紛紛抱拳行禮。

待眾人離去。

書房內只剩下了封不疑和宋思仁。

“參議大人,我們還是要去烏山郡嗎?”宋思仁不無擔憂地問道。

烏山郡牽扯的範圍實在太廣,萬一出現問題,李長安將要承擔極大的壓力。

李長安說道,“先去查一查什麼情況。”

“那裡畢竟是燕水入宛川的源頭,如果根源不能控制,我們之前做的所有努力,都很有可能前功盡棄。”

“我們只研究如何治理水患,其他的不去管,問題應該不大。”

宋思仁還想說些什麼,但被封不疑扯了扯,“是,我們即刻去辦。”

說完,封不疑拉著宋思仁離開了書房。

宋思仁不解問道,“你怎麼就應下來了?不再勸勸參議大人?”

“但凡出一丁點問題,參議大人好不容易闖出的這副大好局面,就全都要沒了。”

封不疑拽著宋思仁往外走,“參議大人決定好的事情,什麼時候變過?”

“他連鎮撫使的意見都能反駁,連三品大儒的面子都不給,參議大人真要做的事,誰攔得住?”

“況且大人也說了,只是治理水患,不過問其他事情。”

“你我盡心去做,這半年多來,參議大人何時出過差錯?”

宋思仁無奈搖頭,“我也是擔心啊。”

“說是治水,但怎麼可能只有治水這麼簡單?”

“牽一髮而動全身,到時候很容易就會引發三縣縣令的忌憚。”

“你又不是不知道,那三縣百姓大多愚昧,只聽縣令的命令。”

“屆時一個處理不好,就怕會引發其他動盪。”

封不疑拍了拍宋思仁的肩膀,“走吧走吧,少說點話……以前怎麼沒發現,你這傢伙這麼喜歡叨叨叨?”

“我一直以為曾兄才是最喜歡嘮叨的人。”

宋思仁直接送了封不疑一肘子,“滾,我和曾兄擅長動腦子,你就是個莽夫。”

“莽夫?老子文道差了?”封不疑差點就蹦了起來。

“呵呵,看看你的文法就知道了,恨不得拿著燒火棍就衝上去,哪裡有半點文士風采?”宋思仁不屑輕笑,然後加快腳步離開。

書房裡,

李長安在紙上梳理烏山郡的事宜。

其一,朝廷與烏山郡的歷史恩怨,牽扯到朝綱。

其二,三縣內部是否存在敵對情況?

其三,三縣賑災。

其四,治理水患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