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安揮散所有鎮撫司官員,回到書房,看著搖晃的燭火發呆。

“國中之國……朝廷必然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而且還是這種世襲罔替,存在了八百年的地方。”

“所以,就算不出手襄助,也是正常。”

“但烏山郡三縣應該受災極為嚴重,可為何仍然在苦苦支撐?他們到底在堅持什麼?”

“朝廷又為什麼允許這樣的地方存在八百年?”

“換成任何一個正常人,也早就應該出兵攻佔下來了。”

“這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

李長安目光流轉,沉吟片刻後拿出千里傳音符,找到了十二位鎮撫使,

“諸位大人,我準備先去水患源頭烏山郡賑災,不知諸位大人有何建議?”

千里傳音符安靜了片刻之後,一道道聲音傳來,

“烏山郡?”戶部左侍郎鄒伯勳率先開口,語氣裡滿是詫異。

李長安點點頭,回答道,

“不錯,那裡是水患源頭,我準備去那裡看看,如果能解決烏山郡的問題,南方三府的水患應該就沒什麼大礙了。”

“夏大人,您覺得呢?”

工部左侍郎夏雲開的聲音傳來,“長安啊,要不先去新竹郡?就在烏山郡下游。”

“新竹郡的工事修築情況都不錯,河道梳理也很順利,沒必要去烏山郡。”

“不錯。”禮部左侍郎附和道,“朝廷在烏山郡插不上手,修路修渠也管不到那裡。”

“烏山郡說白了就是個名頭而已。”

“還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宛川府的另外五郡比較好。”

“就算我們過去了,那三縣百姓還會以為我們有什麼壞心思,完全是吃力不討好。”

李長安輕敲食指,“今日烏山郡郡守來府城請援,說很可能會有新的洪水要來。”

“所以想請我們去烏山郡。”

“郡守?”禮部左侍郎譚文一說道,“烏山郡郡守只是一個虛職,沒有任何實權。”

“他在那裡,只是個名頭,代表烏山郡仍然是大晉疆域,僅此而已。”

“是啊,長安,烏山郡我們就算想管,也名不正言不順,讓他們自生自滅就好。”戶部郎中韓守正勸解道,

“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在新竹郡。”

“這半年多以來,新竹郡承擔了很大壓力,如果能將水患解決在新竹郡,同樣也是功德無量。”

“最重要的是,此事涉及到八百年前的皇家分封懸案,朝廷一直想在那裡立下文昌碑,將烏山郡徹底納入統轄,但至今都沒有進展。”

“我們如果進入烏山郡賑災,搞不好會出大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