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家大院慶喜事 半夜祭神迎新年
章節報錯
小說敘述的是上一個庚子年,義和團扶清滅洋,八國聯軍犯京,太后倉皇出逃,陷國人於水火。總理大臣李大人奉旨剿殺義和團,與各國使節和談,簽下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洋人侵略步伐稍息。在一場蒼黃翻覆的動亂之後,冀魯大地終於迎來一派太平景象。
一條大河在群山間迤逶盤桓,經天津、跨海河,來到冀魯平原時,與另外三條河流交匯後,向南流去。時值冬天,河面結了一層薄薄的冰,泛著白光,岸邊的樹上掛滿了似雪非雪的霧凇,從高處往下看,四條蜿蜒曲折的河流猶如四位窈窕美女在潔白的天鵝絨上翩翩起舞,蒼茫大地負氣含靈。古人認為山水皆有靈性,喜歡把名川大山比作令人仰慕的山神河仙,例如巫山神女,洛河女神,自古以來,這四條河就叫做四仙河,四河相交的地方,有一座村莊叫做四仙村。這裡水路通達,北通京城,南接蘇杭,物產豐富。雖經戰火多次侵擾,但土地肥沃,人民勤勞,很快就又恢復了生機。臨近過年,巷子裡家家戶戶都忙著貼囍字,把舊年的春聯撕下來燒掉、揚棄,碎紙片隨風昇天,越飛越高,向上蒼討取新年興旺發達的希望。庚子年未過,辛丑年臨近,那些一年到頭為了生計,忙於五穀田耕和操奇逐贏的人們,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以這種簡單而虔誠的儀式期盼上蒼給自己帶來好運。與其說,他們燒的是紙片,不如說燒的是秘密與願望。
四仙村依山傍水,方圓十里,村外是一望無際的麥田,田野裡不斷有零零星星的鞭炮聲炸響,縷縷青煙從一座深宅大院裡嫋嫋而起,李家大院正在操辦喜宴。
李家大院的老爺是遠近聞名的財主李善仁,李善仁是總理大臣的宗親族人,本是江南徽州人氏,早年隨李大人遷徙於此。在李大人的庇廕下,他替總理衙門來往於上海操辦兵工軍務,兼官鹽私酒、絲茶田畜,無不涉足,雖朝廷有人,但“為商不做官”,漸成富甲一方的大財主。其待人仁義,常開倉濟貧,人稱李善人,然年過四十膝下無子。去年初秋,年逾四十的李善仁在夫人慫恿下娶了個落難人家的大小姐做妾,喚作李小娘子,尊夫人為太太,居偏房共事一夫。李小娘子長得面如滿月,目如銀星,待人接物八面玲瓏,儼然公主小姐派頭,又十分乖巧,李府上下無不喜歡。一年以後,李小娘子誕下一男丁,閤家歡欣。李善仁給孩子起名叫祥龢,寓意祥和安定。李善仁感謝老天爺眷顧,又逢新年來臨,故此在李家大院設下筵席,宴請四方賓客、鄰里鄉親,款待家丁僕人,殺年豬吃團圓飯除舊迎新,唱起《過年歌》:“今天二十八,明天二十九,後天三十晚上了,家家把門關,大家過年了,依得勒喂喲嗬,喂得勒依喲嗬,家家把門關喲,過年了……”院子裡擺開數十桌酒席,吃到月上樹梢才散。
打更的已敲過二更,李府上下仍舊燈燭高燒。賓客中,大人酒足飯飽後已散去,只剩下頑皮孩童不肯離去,鬨鬧著要看祭灶神。冀魯習俗,每年卅午夜都要祭灶神爺,藉以寄託辟邪除災新年安康的美好願望。管家端來飴糖,一家人圍坐客堂,待李夫人來了他們就要做糖元寶,午夜祭神要派用場。李夫人見時辰尚早,在李小娘子房中伺弄嬰兒。李小娘子膚白貌美,嫁入李家十個月不到,不負眾望,為李家誕下祥龢。李夫人極喜歡李小娘子,與她姐妹相稱,有事無事總要到李小娘子房裡來,和李小娘子說話,無非是老爺的喜怒嗜好,起居習慣和李家的規矩等等,見著嬰孩可愛,她已在李小娘子房中待了半天,聽見敲過二更,這才起身去灶房。天氣寒冷,她在灶房裡向了一會火,這才洗了手來到客堂。幫廚的吳媽早已在八仙桌上擺開四張簸箕,八隻海碗,李夫人落座,從海碗裡取一團黏糊的飴糖,在手心裡搓捏了幾下,將飴糖捏成元寶模樣,擺在簸箕裡。眾人都學著樣,恭恭敬敬捏起糖元寶,小心翼翼在簸箕裡碼放齊整。
院子裡,天空冰輪高掛,寒氣逼人,左鄰右舍的孩子們仍在院子裡亂竄,他們一年到頭吃不到幾回甜食,滿心思等待午夜來臨,祭過灶神後就可以吃糖元寶。李善仁穿一襲貂毛大麾,口中撥出白氣,興致勃勃地在院子裡哄孩子們開心,說吃了祭過灶神的糖元寶,來年可以長牙齒。天真的孩子信以為真,圍著李善仁求解:“給灶神爺爺吃糖元寶也是讓灶神爺爺長牙齒嗎?”李善仁笑得合不攏嘴,繼續逗孩子玩:“那可不是,給灶神爺爺吃糖元寶,是要把他的嘴巴粘住,不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你們壞話,要是你們不聽話,被灶神爺爺說了壞話,玉皇大帝就要把你們抓了去。”孩子們並不怕,強撐起打架的眼皮說:“玉皇大帝長啥模樣,長得像不像爺爺?”孩子們管李善仁叫爺爺,其實李善仁年歲並不大,只是鬍鬚已花白,被尊稱爺爺時眉開眼笑,拉起孩子在院子裡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
李夫人看看時辰不早,歇了手,吳媽端來溫水讓李夫人洗了手,李夫人起身來到院子裡,見李善仁圍著孩子轉,忍不住嘀咕道:“老大不小的沒正經,也不怕閃了腰!”這時的李小娘子也已下了樓,緊隨李夫人身後,拱手欠身道:“請老爺。”孩子們一鬨而散,李善仁張開臂膀扮作老鷹,趕快扯住孩子叫他們別走,還沒吃糖元寶呢!孩子們重新圍攏來,一個扯著一個的衣衫,躲在他身後,像條龍尾巴一會甩到東一會甩到西,李善仁忙前忙後,終於捉住了領頭的:“來,來,跟爺爺去吃糖元寶。”說著滿面堆笑,隨夫人去灶房。李小娘子攙扶著他說:“老爺,你一年到頭不來灶房一次,腳下生疏,小心緩行。”李善仁滿心歡喜,家人、管家一眾人等跟隨,簇擁著走進灶房。孩子們也悄悄來到灶房外,探頭張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