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刻意攀談,主客盡歡後。經貞也就回屋與隨侍人員會和休息。為了照應起居,尼子久幸夫婦特意將前身慣用的小姓和使女盡數撥付在他面前聽用。小姓2人俱是家中譜代尚未元服的嫡子,早早跟在少主身邊混個臉熟、培養忠誠本就是戰國中的常規操作。

一個名為虎松,10歲,身高一米二上下、身架敦實、四肢粗壯,便是和成年武士也能交手幾個回合而不落下風,正是經貞身邊的武力擔當,可惜就腦部肌肉也過於發達,性格又比較衝動,之前整日跟著前身惹是生非,好在忠誠還是有保障的。一個名為若丸,7歲,相對虎松更為乖巧伶俐,但不比擁有現代靈魂的經貞,仍然只是身量智力都沒發育的尋常兒童,只能做些簡單的瑣碎。

在兩人的服侍下,經貞也是早早洗漱就寢,畢竟是8歲孩童,奔波勞累外加與成年人虛與委蛇著實耗費體力精力,不一會兒也就進入夢鄉,結束了三年神社生活的第一日。

次日,經貞早早醒來,按照禮節應當先行拜見千家家親,由其出面安排接下來的學習計劃。由於千家家親正在主持晨間禱告和學徒的早課,特地囑咐了夫人、也就是經貞的表姐引他在大社內部參觀一圈、連帶熟悉未來生活學習的環境。時值歲末,昨夜更是恰有一場風雪,在天地一片白皚皚的映襯下,高塔、大殿、鳥居和枯水、古木、怪巖組成了一副莊嚴凝重的水墨畫,再回憶起穿越前參觀時的情景,更有一種物是人非、天地乖離的錯位感。

出雲大社佔地良多、宮殿層巒疊嶂,走馬觀花一圈也用了半晌時間。特別是正殿更由9根數人合抱的大柱撐入半空,遠遠看去宛如懸在雲端,不禁令經貞對於當代神權的力量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回來時,千家家親已轉回家中,見到經貞便笑著道,

“神靈居所不似人間,威嚴勝於繁華,今天參覽之下應該和本家的月山富田城、野州守治下的播磨大有不同吧?”

經貞於是接著話頭稱讚道,“昔日在古書中見到《金輪御造營差圖》所繪還以為是有所誇張,親眼目睹後竟然是自己孤陋寡聞了,實景還要十倍勝於修辭,不愧是人間神國。”

千家家親聽得此言後滿意地點點頭,接著說道:“你能領略到這番光景自然最好,想必對接下來三年的生活也能快速適應。另外,我受到野州守重託,對你的學習不敢有絲毫怠慢,這兩日已經為你延請了一位隱世大賢。但法不輕傳,大賢對你還要有一番考量才能收徒,你今天下午就隨我前去拜訪,到時一定要好好表現。”

經貞表面自然大喜,千般感謝連番道來,但是心裡不禁盤算起來千家家親口中這位大賢是何方神聖,不知道是不是遊戲中高統高智高政的牛人。隨後更衣沐浴自不用提,又吩咐若丸從自己隨身物品中收拾出兩冊唐書、一個肩衝包好,雖然千家家親代管著自己的財物,於情於理必然會準備束脩,但自己親自準備一點更顯誠摯。

略過一盞茶功夫的等待後,經貞在一處居所中見到了今天的主角。

“經貞,快來見過弘高大師。大師出身武家、出世修行,對於精通漢文、佛學、軍政,恰逢周遊至本地,特地為你引薦一番,看你是否和大師有一段師徒之緣”禮畢,千家家親就迫不及待地出言介紹到。

弘高大師約莫40歲上下,一身僧裝打扮,身形富態、面容白淨,看似養尊處優;但深深的法令紋和眼中的滄桑又暴露了其人生的艱辛坎坷。

如果說神社把一位僧人奉為貴客已經顛覆了經貞的觀念,那麼接下來的交談更讓他吃驚。從時政到武藝、從和歌到漢文,這位弘高大師都深有見地,特別是點茶的技藝更是歎為觀止,實在讓人想象不到是何方神聖。

“遊戲中好像沒有這貨,但是看氣場似乎出身非凡、久居高位。不知是未入正史的人物,還是我孤陋寡聞了?”

“算了,不管這貨是誰,反正是釣到一條大魚了,見招拆招吧”經貞內心想到,如果不是遊方騙子或者誇誇其談,換成遊戲裡得是統帥智略內政全70以上的小牛了吧,得盤他”。

當然,經貞還是知道,此等人物根本沒有可能被他一介孩童招攬,只能先想辦法結下師徒之名,為以後保留一個遊說的機會。於是振作精神,全力以赴思考和應答起來。

三人各懷心思,刻意攀談下倒也主客盡歡。經貞的隨機應變、旁證博引更是大大出彩,引得僧人頻頻側目,最後更是改顏觀之,視作成人對待。

微微一笑,發問道。“聽國持大人介紹,次郎大人神佑聰慧,不似兒童。貧僧見獵心喜,就以這天下二字進行一番切磋吧。大人以為,何為天下?”

茶過三巡,千家家親眼見氣氛烘托得差不多了,終於切回正題開口道。

“大師學富五車、經貞早慧天成,此番能夠同居一地、相互切磋也是大有緣分。不如拜望大師再盤桓幾時,再對經貞稍作指教,成就一段名師高徒之義。不知大師意下如何?”

僧人沉吟片刻,復又展顏一笑。取過紙筆寫下“天下”二字後推給經貞,問道

“此二字何解?”

僧人這話一出,經貞心中就咯噔一響,知是戲肉來了。於是閉目熟思,半盞茶功夫方才重新回過神來,正襟危坐答道:

“次郎一介孩童,見識止於方寸間,如何言及天下。但長輩既有言,只能管中窺豹、貽笑大方一次了。”

“我以為,天下之大難以窮盡,就算把所有智謀之士召集在一起,談上幾個月、寫下幾萬言也難以詳盡其一分,但竊以為治理天下的道理可以用祀、牧、戎三個字概括。”

“祭即是祭禮,在上為天道,就是代神佛執掌、行使天地間的規矩,敬畏神明討伐鬼物、崇揚善行懲治惡行、廣施德政平定戰亂,讓天下之人之物無不按規矩執行,諧者生之、不諧者擊之,如此就能讓乾坤輪迴保持穩定執行;牧就是牧養,在下為皇權,就是代神佛放牧天下生靈,教化引導他們遵從自然的規律,生老病死、繁衍生息,子聽命於父、弱託庇於強、臣依附於主,如此就能上下有序、各行其是;戎就是兵戎,在中為武家,就是代神佛威懾天下、執掌刑法,古語云,‘三間槍裡面出大義’‘以暴制暴’,只有兵強馬壯才能安定天下、匡扶正義。”

僧人大為動容,反覆唸叨了幾遍“三間槍裡面出大義”。沉思良久方才回過神來,鄭重一禮,說道:“學成不在年長,貧僧今日領教了。聽大人一言,深受啟發,看來家親殿下的誇讚還是有所保留啊”

未待經貞開口,又接著說道:“貧僧雲遊半生,自以為在兵政兩道也小有所得,因此和家親殿下約定在此借住數載,立下一言半語。今日受益良多,如蒙不棄,還望厚顏和次郎結下師徒之名,將畢生所得盡數傳授”

經貞沒想到一通嘴炮就輕易達到了既定目標,不禁歡喜。趕忙恭恭敬敬拜了三拜,口稱老師,並在千家家親見證下依次奉茶、納禮,正式定下來師徒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