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校園
章節報錯
(十三)
那時候寨上的學校,原來是一個姜家祠堂。
我的一位遠房老舅還能記得起當年的情形:
學校是四合院式的建築,正堂全是空的,橫樑上有幾塊大匾,大堂的正堂上方有一塊扁,寫的是《源遠流長》,正堂左一間房的大匾是《枝繁葉茂》,正堂的右面一間大匾是《祖德流芳》。匾右側有一行豎立小字“光緒十四年(1888)敬立”。和正堂大匾對立的一塊匾是《五世其昌》,與此匾背立面朝天井的大匾是《鍾靈毓秀》。天井兩側一樓是教室,教室的牆壁是木板隔成,用紅漆做的八個大圓,每面四個,每個圓中各寫一個黒體字。右面大紅圓中是“禮義廉恥”,右面是“信義和平”。柱子上有用木頭扣成瓦狀掛在柱子上對聯,好像還是鎏金的。
不過,在我的印象中,孔夫子大位和所供奉的祖宗牌位都早就拆除了,老舅記憶中的這些匾額和對聯也早已不存。
正屋和偏房的一樓,全部改裝成了教室,二樓則是老師的宿舍兼辦公室。
在正大門上方二樓,懸掛著一個半圓形鐵鐘,用一根鐵棍敲擊,就發出清脆的鈴聲。上課、下課、集合的鈴聲各不同。上課的鈴聲“鐺,鐺,鐺”急促但不密集,下課的鈴聲“鐺,鐺,鐺”輕快而解壓。做早操、放學集合的鈴聲“鐺,鐺,鐺,鐺,鐺”則急促而密集。
鈴聲就是命令。對那校鍾,我們是既敬畏,又神往。
我特地近距離觀察過,那鐵鐘常年敲擊處,已經卷出了一大塊,而敲鐘的鐵棒也圓溜溜地光滑。鐘的旁邊有一個木孔,敲完鍾,就把鐵棒插入孔中,不至滑落。
週末被父親帶去學校加班時,我曾悄悄拿起鐵棒輕輕地敲擊了一下鐵鐘。後來好多同學都圍著我,問敲鐘是一種什麼感覺,我必繪聲繪色地描述一番。看著同學們羨慕的目光,我曾得意了好一陣子。
校園中還有一棵玉蘭樹,春天時,開著一樹紫色的花朵,一團團,一簇簇,非常美。樹幹很高,枝節挺秀,一直高到二樓,一枝頑皮的玉蘭甚至還伸進校長辦公室的窗子。
紫玉蘭太美,美得大家都捨不得折她。她就那樣一直長著,一直美麗著,……
而學校的周邊,則長滿了高大的古槐樹,一到秋天,整個校園都是槐花香,沁人肺腑。一陣微風吹來,滿地都是槐花。
操場上有兩個籃球架,是用木頭搭建起來的。籃球場邊上則用竹子圍起來,形成一圈柵欄,防止籃球跑出去。球場上打球,球場邊的竹柵欄上則坐滿了人。
當年,六個班級,三四百個學生,朗朗讀書聲總是響徹整個村寨。
許多年後,這一切都沒有了。
玉蘭樹被砍倒了,老槐樹也被砍倒了。鋼筋水泥的新學校建起來了,但學生卻只剩下了少得可憐的三、四十多個。
美麗不再,喧囂不再,承載著美好回憶的校園也已經不再。。
砍倒槐樹的時候,父親流淚了,他默默地撿了一些塊莖回家,鎖進倉房裡。那時,他已經退休。
當然,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