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

“無六年之蓄,曰急!”

“國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

奉天殿內,朱雄英揹著雙手,滿面憂傷,本來今日開開心心的和大舅常茂練著武,吃著肉,唱著歌,忽然就以懵了。

“淮安倉存糧九十五萬石,太倉存糧一百一十萬石,南京官倉存糧二百萬石,陝甘加上北京開封全部官倉存糧加起來不過六百多萬石……”

全國各地官倉存糧,若是遇到大災大荒,不夠軍隊一年半呼叫。

看了看手中寫好的《蕈類蘑菇培植法》,本來信心滿滿的朱雄英小臉愁出了一個愁字。

我大明百姓苦啊,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不同於某歷史紅文之中某唐王劉長的唐國。

如今我大明百姓,是真的衣不蔽體,食不果腹!

雖說知道每個王朝建立之初,都需要節衣縮食勒緊褲腰帶一段時間,大明也不例外,而且民間肯定還有存糧,但是仍然忍不住哀嘆一聲,何苦民生之多艱!?

除了糧草,備用倒還有養馬的苜蓿,各地軍屯衛散種的高粱,粟米,瓜果等這類備荒應急食物能吃,不至於出現大面積的饑荒。

但是粟米雜糧這東西,它不經吃,沒有米麵飽腹。

吃肉是奢望,大明老百姓普遍肚子裡沒多少油水,一個青壯明軍,一個月少說需要吃二石糧,否則別說和北元作戰,屯田耕種都夠嗆……

若是論到養戰馬,那耗費更重。

豆料,苜蓿,乾草草料,處處耗時耗力,我皇明朝廷財政收入中,糧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投入了軍事支出裡,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國家經濟狀態。

沒辦法,大明如今的外部環境實在太差了,九邊連年征戰,而且北方特定的歷史環境,讓大明很難在北方籌措到足夠的糧草,其一北方宗堡林立,鄉紳和稅吏都是同宗同族,其二就是北方因為連年戰禍元氣大傷,尤其是中原河南,河北一代,是元末起義軍和元軍的主戰場,歷經無數次大戰一度千里無人煙,骸骨曝與野,現如今過了十幾年都沒緩過來。

大戰之後,必有災荒……

這導致大明需要從南方不斷的往北方輸血,而南方的文黨,士大夫大地主階級,又不斷的將租稅壓力轉嫁給底層老百姓。

底層老百姓為了活命,只能問寺廟的和尚,還有地主借高利貸,每年種的糧食都不夠吃,大部得還債,老天爺若是不賞臉,就要賣兒賣女……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朱雄英現在看來,這大概也是前世,靖難之役爆發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

南北發展不平衡,南方老百姓因為北方戰事,被動承受了巨大賦稅,他們的利益代言人南方文黨,便極力扶持親文黨的朱允炆削藩和撤銷衛所,當時九邊諸王,有很多手中握有大軍,長期需要朝廷調撥糧草,既能削藩又可減少軍耗。

在當下時代背景下的文武站在雙方各自立場下來說,都沒錯。

“皇爺爺,爹,咱皇明如今這經濟構架,很像是前世勳宗時期的老大哥啊。”

朱雄英內心嘀咕,憂心忡忡。

蘇實亡與勳宗矣!

前世老大哥在勳宗時期雖然全面超美,但國家經濟收入的百分之七十收入都投入在了軍事重工業裡,嚴重的畸形,為後面老大哥解體埋下了禍根。

大明如今的外部形勢,導致國家資源大部分往軍事武將集團傾斜,這必然會導致賦稅加重,文人大地主,耕讀傳家的小地主受到壓力,就更加盤剝底層老百姓。

我等辛苦耕作,徒養武人?

北地征戰,與我南人何益?

這是時代的侷限性,也是無法調和的矛盾……

“該怎麼幫大明在經濟構架上解決問題呢?”

朱雄英皺眉苦思。

“這樣長期發展下去,文官集團和武將勳貴的矛盾會越來越深,現如今皇爺爺還春秋鼎盛,就怕文官們像是前世那樣,趁著我和爹,還有皇爺爺他都不在了,扶持一個親儒家文官的皇帝上來,裁撤北方的衛所,收縮戰線,減少南方富庶地區的賦稅,大明以攻代守的政策人亡政息。”

“以文官集團的觀點來看,這倒是沒錯,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