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王阿井一家因科舉改變命運之人,不在少數。

進士榜固然難登,但舉人功名卻也能為吏,莫要小看了吏員身份,對於普通百姓,甚至也能稱是老爺級別的人物。

雖說推行了五京制度,但京試依舊設定在了洛陽,但那也是明年三月份的事情了。

昭德六年(553年)八月十七,中秋剛過,襄城王府即傳來訊息,高歡第八子,襄城郡王高淯病危。

高澄聞訊,立即命堯師率領衛隊護送,親往襄城王府探病。

高淯是高澄一眾嫡親兄弟中,最受他喜愛之人。

高歡諸子挑選府臣,多是富商群小、鷹犬少年,唯有高淯,多引清流士人,與他們在府內吟詩作賦,議論文學。

高淯身子骨本來就差,這是孃胎裡落下的毛病,婁昭君生他時遭遇難產,甚至險些丟了性命,故而對他甚為厭惡,待其尚且不如庶子。

兩年前,高淯就在鬼門關上走了一圈,幸得全元起救治,但當時全元起便告知高澄,只是遷延時日罷了,難以根治病因。

此番襄城王府前來報訊,便是聽了全元起的意見,讓高澄來見最後一面。

高澄抵達的時候,襄城王府已經擠滿了人,高洋、高演等兄弟,高孝章、高孝瑜、高殷等子侄,悉數到場。

哪怕高澄已經是心急如焚,但還是耐住性子,等待堯師驅逐了諸王帶來的奴僕、衛士,以禁軍控制了整個襄城王府,才步入其中。

不顧眾人問候,高澄快步走到榻前,看著八弟高淯病容憔悴,氣若游絲,小高王心如刀絞。

由於高歡擔心其餘諸子留在晉陽,會暗中聯絡將領,對高澄產生威脅,於是便將兒子們盡數送往洛陽,交由高澄教養。

高澄與其說是兄長,更不如說扮演了他們成長道路上的父親角色。

除了提防高洋、高演這些對自己皇位有威脅的兄弟以外,高澄對於剩下的嫡庶兄弟,絕對擔得起擔得起一句長兄如父。

只要他們不魚肉百姓,想出仕,便按照才能授以官職,讓他們以文官身份參與政事,如高浚、高淹、高浟等人就在外地擔任文職刺史。

要享樂,便為他們操辦婚姻,賞賜金錢。

因而高澄與除高洋、高演以外的其餘兄弟關係都很親密。

高淯見到了兄長到來,強打精神將手指向襄城王妃懷中的嬰孩,想要言語,卻說不出話。

“放心好了,為兄會替你照顧好他。”

這時襄城王妃抱著嬰孩走上前,朝高澄一拜,哽咽道:

“陛下,夫君此前說過,想起陛下為孩子命名,還請陛下成全。”

高澄轉頭看向病榻上的弟弟,高淯沒有力氣再點頭,便與他眨了眨眼睛。

“高瑄,如何?”

高澄問向高淯,高淯嘴角微動,臉上泛起一絲笑容。

高澄從襄城王妃手裡接過未滿週歲的侄兒高瑄,將他放在高淯的枕邊,承諾道:

“為兄會將瑄兒視如己出,為他封賜王爵,精心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