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取士(第1/2頁)
章節報錯
高澄整頓江南經濟的同時,宇文泰在蜀地亦有收穫。
經過多年持之以恆的開拓,採用分化、安撫、挑唆內鬥等多種手段,蜀地的西魏政權終於收服雲貴高原上的爨人。
所謂爨人,即後世彝族人,諸葛武侯徵南蠻時採用以夷制夷的策略,爨人因此壯大。
西魏在雲貴高原設定南寧州,正式納入其版圖,與陳霸先毗鄰。
雙方面對高齊的軍事威脅,聯絡越發緊密,甚至達到了雙方邊界不駐軍設防的地步。
彼此都明白,若不聯手,下場只有被執送洛陽,而這是陳霸先與宇文泰都不願見到的。
不過此時高澄並未有南征的打算,他需要時間消化江東、江州、荊南三地。
高澄雖然留用了江南大部分官員,但隨後而來的打擊貪腐,也讓許多人落馬,更多的蕭梁舊臣見狀,紛紛選擇歸鄉養老。
北齊大量儲備官員被派往江南任職,高澄不得不再次下詔,將於昭德七年三月再開恩科選士,已經納入北齊體系的江南地區也在科舉範疇之中。
江南並非沒有科舉的底子,梁武帝蕭衍就曾開設五經科考試,為寒門子弟開闢上升通道,只不過礙於蕭衍對士族的優待,九品中正制依然是主要的取士渠道。
如今高澄吞併江南,九品中正制被廢除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這個時空,沒有侯景屠戮士族,卻也有吳明徹與柳仲禮代勞,其中區別是吳明徹與柳仲禮僅僅將矛頭對準士族,而與百姓無犯。
但也都將士族殺得膽寒。
殺狠了,殺怕了,科舉制在江南的推行自然也沒了阻礙。
過往君主遷就士族,是因為需要他們參與統治,但江南士族也清楚,他們沒有資格與高澄討價還價,北方大興文教十餘年,且不說寒門之中多有人才,北方士族更不介意將南方同類排斥在統治階級以外。
畢竟朝廷的官位一個蘿蔔一個坑,佔一個少一個。
高澄清楚,化解南北隔閡是與處理胡漢矛盾同等重要的事情。
秦朝二世而亡,不僅在於其暴政以及軍國屬性,更為重要的是並未塑造其餘六國遺命的國家認同感。
說到底,就是沒把六國之人當自己人看待,這樣的錯誤高澄可不會犯。
當然,在給江南學子提供一展所學的機會同時,也必須維護北方士族的利益,不能寒了舊人的心。
高澄甚至已經內定好了下一屆恩科京試中,各地錄取考生的數量,大致按照納入高氏統治的早晚排列。
哪怕高澄在北方努力推廣教育,文教方面仍然落後於江南。
科舉並不存在絕對的公平,真要按照學識公平錄取,使南方進士多於北方,至少在建國之初是要出大亂子的。
】
明朝以南並北,但一榜51人盡是南人,引發北方學子不滿,就連朱元章都不得不處置考官,再另開一榜,全部錄取北人,這便是南北兩榜。
北齊以北並南,在初期便讓南方學子佔據進士榜的大多數,必然引發北方民眾的不滿,動搖統治根基,在這種危險下,科舉的絕對公平無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