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朝堂為吳明徹酬功,本是以其為江州刺史,又擔心他坐大,於是命潯陽郡王蕭大心出鎮。

可蕭綱已經是五十年紀,又恐將來太子登基,有強藩皇子,國家再度陷入內戰而分裂,才有了吳明徹與蕭大心的軍政搭配。

吳明徹向建康請求索括江州,沒收士族豪強侵佔的土地,將隱戶編為稅戶,雖是高澄幕後主使,但對建康的國庫也不無裨益。

蕭綱立即應允,但當然不可能讓兒子蕭大心在士族面前來當這個惡人。

既然是吳明徹倡議,便也順水推舟,由他主導,原本所謂的軍政分治,卻成了吳明徹因主持人口、土地清查,最終獨攬江州軍政大權,蕭大心這個江州刺史來到潯陽,只是虛有名位,並無實權。

而柳仲禮,連著幾年灰頭土臉之後,這一次終於以先鋒大將的身份在西征江州的戰事中立下功勳,又重新收穫了蕭綱在能力上的信任,率領大軍押解降卒入京後,以都督京畿軍事之任,駐守朱雀航。

隨著蕭繹自焚身亡,段韶也回兵京口,蕭綱特意命人邀請段韶往建康赴宴,酬謝其在江州戰事期間,為自己逼退陳霸先的軍事威脅。

只是段韶另外接到訊息,不曾往建康城去。

原來蕭綱眼見江州重歸版圖,便有心振作,除去段韶這個所謂駐梁齊軍的統帥,將齊人趕回江北,而設下了這場鴻門宴。

但架不住江南通齊之人太多,見請不動段韶,蕭綱也終於歇了心思,把注意力重新放在了江州。

江州已經亂了,吳明徹手段太狠,所謂清查士族戶口、田地,完全就是衝著抄家去的,也逼反了江州士族,紛紛武力反抗。

可吳明徹麾下實實在在三萬精兵,豈是豪族奴僕、部曲所能抗衡,偏偏武力反抗又授人以柄,吳明徹再無顧忌,殺得江州士族噤若寒蟬。

建康漁民時常都能看見上游漂浮下來的屍首,連段韶都在暗地裡向吳明徹抱怨,殺人之後棄屍長江確實便捷,但也要考慮下游之人的感受。

吳明徹於是改水葬為火葬,但他殺伐太過凌厲,無數人往建康鳴冤,蕭綱三令五申讓吳明徹控制清查的規模與力度,吳明徹始終置若罔聞。

“陛下,吳明徹不尊上令,其人假借清查,打擊不從,臣以為其心或有反意。”

韋粲的一席話,深得蕭綱認同,吳明徹自獨掌江州大權後,聽調不聽宣,行事越發張揚大膽,本以為只是又一次土斷,沒想到卻是對江州士族揮起的屠刀。

才出牧,便有如此行為,真要讓他久鎮地方那還了得。

蕭綱隨即下旨,試圖將吳明徹調回江東,以韋粲替代。

然而朝廷使者卻被吳明徹趕回建康,吳明徹也隨即向洛陽報信。

高澄接連得知蕭綱欲圖段韶,又想實控江州,泥人也有三分火氣,更何況小高王。

“得讓蕭綱明白,江南是誰的天下。”

高澄凝眉與韋孝寬冷哼道。

不久,建康城中流言四起,皆是對韋粲的構陷之詞,中傷之言,不堪入耳,而群臣紛紛上表彈劾,彷若親眼見聞。

所謂眾口鑠金,韋粲難證清白,蕭綱不得已將其逐離建康。

韋粲才離開建康,蕭綱又遣人追上車馬,帶去言語,希望他留待有用之身,再圖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