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吞侯景的存在,字面意義上的生吞,蕭妙淽無疑是個外柔內剛的女子。

父親蕭綱為了取悅侯景,將十四歲的她嫁給侯景為婦,但侯景還是將蕭綱毒死。

身負國仇家恨,侯景敗亡後,十五歲的蕭妙淽聽聞其被人肢解,趕緊差人為她分來血肉,囫圇吞下,嚼盡無餘。

當然了,小高王跟蕭妙淽還沒結下這般深仇大恨,不必擔心半夜被枕邊人給吃了。

可十二歲的蕭妙淽對高澄的印象著實好不到哪去,誰讓那缺德的北齊天子居然以求婚被拒,汙衊梁人辱他為由,興兵南征。

隨著前線節節失利,兄弟姐妹們無不將罪責怪在蕭妙淽的頭上,認為是她紅顏禍水。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奈何不了敵人的時候,某些人總會把怒火向弱者發洩。

比如二戰之後,法國男人們清算曾經委身於德軍的婦人,對她們毆打、辱罵,剃光她們的頭髮遊街示眾,這樣的勇氣,是在德國佔領期間從未有過的,不可否認那些婦女之中肯定有人主動獻身,但更多人是被逼無奈。

蕭妙淽在兄弟姐妹間受了氣,倒沒拿下人撒氣,只是把過錯一股腦全算在高澄頭上,不過誰讓人高澄事情辦得也確實不地道。

更別提關於高澄好人婦的傳聞,就突出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內裡汙穢不堪。

就這,蕭妙淽哪能對他有好印象。

故而當南梁太子蕭綱向女兒提起和親一事時,素來乖巧懂事的蕭妙淽一反常態與父親頂撞,憤恨道:

“女兒不嫁!”

蕭綱也不捨得將最疼愛的女兒送入虎口,但這件事由不得他來置喙,甚至哪怕自己坐在蕭衍的位子上,為了與北齊止戰,也要忍痛割愛,於是狠下心腸道: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哪由得你決定嫁與不嫁。”

可瞧見女兒哭得梨花帶雨,蕭綱又心軟了,放低姿態,好言相勸道:

“為父一慣寵溺於你,若非身不由己,又如何肯見你受高賊欺凌,可如今時局艱難,齊寇逞兇,三萬將士被擒壽陽,三萬將士被困合肥,你身為大梁公主,蕭氏兒女,生來享受榮華富貴,也自當為這社稷擔起重任。”

蕭妙淽不知道家族中這麼多男子,為什麼偏偏要她一個十二歲的女孩去為擔起這負擔子。

可看著蕭綱面容沉痛,她也知道這件事怪不了父親,而是祖父、高賊、以及朝堂諸公們的決定,縱使父親貴為大梁太子,亦無法違逆。

“女兒知道了。”

蕭妙淽神色闇然道。

蕭綱見愛女鬆口,臉上露出一抹笑容,撫著她的小腦袋,連聲誇讚。

然而蕭妙淽卻暗自下定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