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齊王返洛 (5000)(第1/3頁)
章節報錯
三河五萬水師招募工作早已宣告完成,厙狄干與前來接替定州刺史一職的高歸彥完成了交接,又一次領著一家老小返洛,就任水師大都督,而遴選的五萬三河水師,也紛紛扶老攜幼,有組織的去往司州安居。
作為這一次府試的落榜生,王公允也算是學籍跟著戶口調動,由鄴縣縣學,轉移到了新安縣縣學就讀。
新的戰船暫時只停留在找到了充足木料的階段,日常操訓全憑北魏時期留下的老古董。
老舊戰船肯定是有的,否則慕容紹宗與劉豐也無法在攻潁川時,乘樓船觀望,落得一個不通水性,投水而死;一個善泅,可還沒等爬上岸,卻遇見岸邊守著的西魏兵,被刺死。
高澄返程走的藍田關、武關一線,經商於古道返回關東,於廣州州治魯陽(河南魯山)暫時落腳。
期間在廣州練兵大將高季式的陪同下,巡視過軍營,又是一番老套但有效的表演,拉近與將士們之間的距離,鞏固他們與高家兩代人的感情。
回到魯陽城中,高澄喚來廣州刺史張師齊,向他詢問廣州境內遷徙事宜。
正如之前所提,既然預計在五至六年後,透過關東由亂入治的新生潮一代補充三河地區勞動力,這一次的遷徙戶,便基本與子嗣即將成年的家庭無關。
依照張師齊所稟,戶部也確實按照高澄的規劃,這一次的遷徙戶都是子嗣年幼的家庭,幼童們距離十五歲分田的年齡平均還早個十年,等他們到了分田的年紀,估摸著也差不多到了江南大開發的時候。
說是一百萬戶,近五百萬人口西遷,實質成年人口僅男女各一百萬,關隴之田足夠分配。
在這個十五歲分田,即獨立成戶的時代,是不存在一個家庭存在兩個以上成年人口的,尤其是高澄主政,更是嚴格了一夫一妻為一戶的制度。
【講真,最近一直用@
都習慣了,畢竟小高王也沒忘了大夥,過去也給眾人發了外兵軍餉,雖然數額相較中兵少了許多,但那些鮮卑人也確實是在用命換。
當然,更重要的是到了明年,他們也能拿上中兵軍餉,便也沒有死抓著安家費少了的事不放,畢竟朝廷窮的事也不是什麼秘密,戶部尚書崔季舒整天頂著用草木灰染白的頭髮,逢人就大吐苦水,也算把這事鬧得人盡皆知。
其實國庫真沒崔季舒說得那麼窮,甚至是回了一大波血,畢竟鹽利是耗得差不多了,但是秋稅卻收上來了,由於遷民行動是在秋收以後啟動,一百萬戶遷民該在當地繳納的稅款,更是一分不能少,減免稅賦等你到了安置地再說。
只能說崔季舒這人哭窮是哭習慣了,他甚至從國庫撥款藉著修繕齊王府的機會,秘密挖掘出了一條地道,地道直通趙郡公府禪室。
眾所周知,趙郡公高睿的母親元季豔好唸佛,常常在禪室一坐就是好幾個時辰,少有人去打擾。
高澄肯定是不會鑽地道的,他這人最缺安全感,絕不會去那種陰暗狹窄的地方,將來便只能勞煩元季豔時常走動,由地道來串門。
雖說地道是崔季舒秘密派人挖掘,但防護肯定會有,倒不是殺人滅口,小高王從不幹這種事情,人家辛辛苦苦給你挖了地道,該有的工錢一分不會少。
屆時高澄會在地道口安排親信侍衛把守,而地道口也不併未開在齊王府,而是元靜儀未入門前,養在外頭所居住的別院,就在齊王府邊上。
國庫有錢給齊王修繕府邸,甚至挖掘偷情的地道,但元善見依舊沒落得一件新衣裳,你也別指望在高澄的壓迫下,天子能有什麼產業,先前內庫裡那點錢,還都是變賣宮中器物所得,就這,還被崔季舒給阻止了,畢竟這將來都是齊王的東西。
不過崔季舒也沒讓宮人餓死,在內庫徹底耗光後,還是由國庫為宮人提供了餐食,吃了誰家飯,就得為誰出力,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宮人們包括元善見及其妃嬪都由國庫來養,那自然是吃的齊王的飯。….
你也別問為什麼國庫要用錢的時候,是元善見去打借據,國庫寬裕的時候就成了齊王私產,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敢在明面上反對這個道理的,都已經被齊王愉悅送走了。
太昌十一年(542年)正月十一,自去年三月中旬出巡,花費近八個月,大魏齊王終於返回了他忠誠的洛陽。
高澄第一件事便是請旨為隨行的文臣武將以及留守的眾人請求封賜,同時為護衛了自己八個月的八萬鮮卑戰兵請賞。
哪怕是底層士卒都能得布一匹,好在國庫在去年跟齊王借了五萬匹布,又得了秋稅,扣除了來年的官奉、軍餉,也能負擔這一波賞賜。
而這就是此次出巡對國庫來說,最大的一筆開銷。
在去年折騰了這麼多事,新的一年高澄是真要休養生息了,該讓元善見背的鍋,差不多已經背完了,但高澄暫時還不準備開啟篡位流程。
倒不是耍弄元善見上癮了,你篡位之後,文臣武將要賞吧,軍中將士要賞吧,哪怕辦個禪讓儀式,搞個登基大典也不是小花銷。
從今年開始,未來三至五年內,有大量人口減免稅賦,或減半、或全免,財政定然是要承受極大的壓力,再也經不起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