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職位調動(第1/4頁)
章節報錯
高澄回到洛陽的時候,侯淵也收到了高澄從晉陽寄來的回信。
翻閱後,侯淵將信遞給幕僚,感慨道:
“有子如此,高氏當為天下主。”
信的內容很直白,開篇就是簡述高氏如今的軍勢,以作恐嚇。
之後便是回憶韓陵並肩作戰的情誼,以拉攏人心。
末尾才是讓侯淵配合演戲,假作內應,臨陣倒戈。
看著最後一段演出安排,侯淵覺得自己若是樊子鵠,也會深信不疑。
太昌四年,七月十二,大將軍高澄回洛陽。
領軍將軍婁昭卸職,改任冀州刺史,高澄出建春門為舅父送行。
自太昌元年起,兩親舅甥在洛陽相伴,其中感情自不必提,高澄甚至都沒有在舅父面前故意演戲,來表達不捨。
婁昭並不直接去河北,而是先往晉陽與高歡相見,再走太行往河北。
而高歡也為小舅子準備了一支部曲,隨他赴任。
婁昭卸任以後,天子下詔,由大將軍高澄兼領軍將軍,算是手握京畿地區一切軍事力量。
高澄也對自己麾下幕僚重新作出安排,大將軍府司馬趙彥深褪去幕僚身份,同時放手聽望司,任為護軍將軍,統御四中郎將,代高澄主管洛陽禁軍。
趙彥深已經掌控聽望司許多年了,並非高澄不再信任他,但職位調動,對兩人都有好處。
禁軍從來不需要上陣廝殺,趙彥深不懂軍事也無妨,指望他們上陣廝殺,說不定還不如州郡兵頂用。
這幫人唯一能起到作用的只有宮變站隊。
正如高歡所說,統領禁軍,最重要的是忠誠。
趙彥深當年只是司馬子如府上一個卑微門客,能被司馬消難隨手相贈。
是高澄將他逐步提升,歷經文吏、幕僚、核心幕僚三個階段後,在高澄幕府打磨四年,一躍成為從二品的護軍將軍。
大權在手,任何規章制度都可以破例,尤其是高澄自己設立的官吏任免及升遷制度。
這也是獨孤永業將高澄視作通天梯的原因。
施恩不止於此,趙彥深幼年失怙,是寡母辛苦撫養長大。
雖然趙彥深很早就得高澄賜宅,搬出了渤海王府,但高澄從未減少過對趙母的禮遇。
送的東西並不貴重,只是些瓜果糕點,可架不住時不時就往趙府送一趟,情義無價。
趙彥深的忠誠毋庸置疑,而他另一個優點也是高澄願意將禁軍交託的原因。
謹慎。
高澄不需要回憶原歷史中,高歡對趙彥深‘小心恭慎,曠古絕倫’的評價。
他不是瞎子,與趙彥深相處了四年,他做的每一件事都在自己眼裡,從未出現過差錯。
既忠心、又謹慎,高澄想不到更合適的人選。
卸職的不只趙彥深一人,大將軍府長史崔季舒在追隨高澄五年後,也褪去了幕僚身份,緊隨楊愔之後,出任地方刺史以作歷練。
具體去處還未安排,高澄正等著樊子鵠為崔季舒將兗州刺史空出來。
但崔季舒也不是閒著沒事做,他是高澄與侯淵聯手為樊子鵠唱戲的重要一環。
這事暫且不提,先說高澄幕府調整。
如果說楊愔、陳元康、崔季舒是高澄幕府第一批核心幕僚,分任長史、主薄、司馬。
而崔暹、崔季舒、趙彥深則是第二批核心幕僚。
崔暹最先往吏部任職,擔任考功曹郎中,如今代高澄兼管吏部。
而隨著趙彥深、崔季舒先後去職,長史、主薄、司馬全都空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