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二三月交替的時候,春意正濃,東陽城外草長鶯飛。

高澄站立在臨時搭設的將臺上,身形挺拔地望著臺下重新聚集的兩萬鹽兵。

歷數魏晉南北朝都能排得上號的俊朗容顏上,滿是笑意。

舅父婁昭沒有辜負他的殷切期望,經過半年的培訓,這已經是一支合格的軍隊。

作為脫產士兵,鹽兵們無需從事生產勞動,除了休假之外,每日要做的就是聽憑教閱。

教,即教戰,教武藝,教兵器。

閱,即校閱,練進退,學陣法。

但今天高澄並未考察他們的兵器、陣法,而是讓鹽兵們身披甲冑進行負重越野。

行軍時有挽馬拉載甲冑,但真上了戰場,還是要披甲與人廝殺,因此,士兵體力同樣是不容忽視的一點。

步兵甲冑重量為29.8公斤,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在3235公斤,弓弩手的鎧甲重量為2227公斤。

(南北朝的步兵甲冑重量查了很久沒查到,就按宋代來算。)

在戰場上負重五六十斤的重量與人廝殺,再好的武藝,體能不行依舊要任人宰割。

而透過鹽兵們的負重越野,高澄也能對他們平日裡的訓練程度心裡有個底。

當然,這不是後世軍隊的五公里負重越野跑。

這些脫產士兵由國家供養,餐食能夠得到保障,身體素質與羸弱不沾邊,終究比不過物質豐盈時代的軍人。

但負重二十斤,來回三公里的路程也並不是輕易能夠完成。

因此,看著臺下氣喘吁吁的鹽兵們,高澄欣喜之餘,也下令殺豬宰羊賜美酒,今夜犒賞三軍。

鹽兵臨時駐地瞬時間一片歡呼。

練出一支精銳之師並不難,但高氏五六十萬大軍中,有接近30萬的州郡兵擺爛。

並非高澄不願意改變這樣的狀況,問題在與國家財政供養不起這麼多的脫產戰兵。

州郡兵沒有戰鬥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訓練,他們平素在家務農,服徭役、勞役,臨時有事才會被召集起來,例如半月一次的集訓、或有戰事發生,以及科舉監考等等。

而州郡兵一旦被召集,政府是要為他們提供餐食。

真要像這兩萬鹽兵一樣天天操訓,東魏財政早就破產了。

當夜,東陽城外大營,篝火照亮了夜空,高澄融入進了鹽兵群體,與他們喝酒吃肉,放聲高歌。

這一趟南巡之旅,高澄沒少在各地軍營與將士們共飲。

在軍中的存在感與影響力有沒有深化,這一點還未可知,但酒量確實提升了不少。

高澄並沒有在青州逗留太久,鹽兵返回冀州前,高澄已經與他們明言,將會找機會讓他們在戰場上接受歷練,讓能讓他滿意,鹽兵的軍餉也將由外兵轉為中兵。

每年不過多了價值四萬石米糧的軍餉,將鑄幣權完全收歸中央的高澄掏得起這筆錢。

眾將士聞言,無不摩拳擦掌,誰又不想漲工資呢?

兩萬鹽兵暫時由婁昭繼續代為統領,教授技藝,等待高澄確定了領軍將領,再派往遼東磨礪。

都督平、營二州軍事鎮守遼東的尉長命雖是高澄親信都督尉興慶之父,但他可不會放心將這兩萬鹽兵交到尉長命之手。

畢竟這支隊伍將來是自己要倚仗的戰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