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澄對於細分州郡的看法前後不一。

細分州郡,固然會加重財政負擔,但對於當年的高氏來說,為了省官俸,造成地方不穩,得不償失。

而透過高歡,尤其是高澄削弱士族豪強,頒佈各項有利於中央集權的措施,以及對地方盡心竭力的治理,高氏雖掌權才八年,統治已能稱得上穩固。

如今再看州郡細分,就顯得弊大於利。

不只是財政原因,州郡被細分,各州刺史所能呼叫的軍隊相對也會減少,外敵入侵,必須周邊州郡救援。

大家同樣是刺史,誰主誰次都不會服氣,缺乏統一排程,難免各自為戰。

因此,心腹之臣必然要身兼數州軍事,以應對邊境的軍事威脅。

南荊州刺史張亮,在歷史上就被高澄委以豫州刺史,都督二豫、揚、潁等八州軍事之權。

而梁將夏侯夔也是出於同樣原因,在淮南坐擁七州軍事。

合併州郡很簡單,一紙詔書即可,但被裁撤的官吏如何安置才是最大的問題。

隋文帝、隋煬帝前後二十年時間對行政區劃做出調整,才成功由698郡縮減為190郡,裁撤官吏編制10萬人以上。

但巧合的是,人員安置這一最大難題,對於高澄來說卻並不存在。

由於高澄所創設的科舉五科之中,有四門屬於實務,高澄為求人才,允許吏員棄職再考,這些吏員精於實務,試圖透過科舉完成吏職向官職的階級跳躍,因而出現大量編制空缺。

散宴後,高澄回到住所,並未急於休息,他將堪輿圖鋪在長案上,看著關東之地沉吟三思。

考慮許久後,高澄決定先從河南進行調整。

他坐鎮洛陽八年,在河南可謂根深蒂固,河北、河東可以在北方安定以後重新規劃,河南卻能夠先行試點。

這也是河南各州刺史幾乎都是他的親信有關。

高澄將東荊州與南荊州合併為東荊州,州治為安昌城(湖北棗陽。

將北豫州與梁州合併為梁州,州治為大梁(河南開封。

把豫州與南兗州合併為豫州,依舊以懸瓠城(河南汝南為州治。

而徐州、東徐州、北徐州合併為徐州,治所定為彭城(江蘇徐州,刺史一職高澄並未猶豫,他將高嶽的名字寫在空白處。

膠州與光州合為膠州,州治依舊在東陽城(山東青州。

齊州與濟州併為齊州,治所設於歷城(山東濟南。

青州與南青州合為青州,州治在東陽城(山東青州。

等等,或合併、或分食,將黃河以南劃分為兗州、青州、豫州、徐州、荊州、東荊州、齊州、梁州、廣州、膠州、陝州以及洛陽所在的司州,共計12州。

兗州刺史妹婿劉洪徽、青州刺史親信趙彥深、豫州刺史親信堯雄、徐州刺史堂叔高嶽、荊州刺史侯景、東荊州刺史親信張亮、齊州刺史親信溫子昇、膠州刺史丈人李徽伯、梁州刺史表兄段韶、廣州刺史由高慎接替高敖曹、陝州刺史高季式兼領潼關,而司州牧依舊由可朱渾元出任。

河南12州,非心腹與親戚,只有荊州刺史侯景,哪怕是接任廣州刺史的高慎都沾了點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