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 奴隸與耕牛(第1/2頁)
章節報錯
高澄在信都遊歷鄉里,體察民情,耗費了太多時間,但也並非沒有收穫,以冀州為模版,多少增加了對這一時期底層民眾的瞭解。
毫無疑問,田畝分配是所有人最關心的事情。
東魏承襲北魏舊制,十五歲以上男丁授露田四十畝,女子二十畝,但實際落實時,通常因考慮休耕輪作,故授田時—般按休耕週期加一或兩倍,即男丁授田80至120畝,女子授田40至60畝,也稱“倍田”。
歷史上,至北齊立國,雖然東魏西部遭遇巨大破壞,連年征戰導致民不聊生,但還是減少了分田數額,由男丁80至120畝,確定至80畝。
而更關鍵的一點是將授田年齡由15歲提高到了18歲,北齊在12年後建國,已經面臨不小的人口壓力。
而到了隋朝初年,在狹鄉地區,男丁更是僅授田20畝。
不同時期的土地兼併方式,也有不同。
北魏、東魏、北齊民眾私有的田畝僅男丁所授20畝桑田為永業田,可以流傳子孫,其餘都是需要歸還國家。
法令明確規定永業田不允許買賣,因此這一時期的土地兼併,以奴婢授田與耕牛授田為主。
奴婢授田等同良民,在東魏治下,男僕得80至120畝,另有桑田20畝做永業田,女僕授田40至60畝,麻田5畝。
每頭耕牛授田60畝,每戶限4頭,即240畝。
這就是目前高澄所面臨的土地兼併方式,世家大族依靠奴婢與耕牛佔有大量田產。
而依靠門閥上位的隋唐最終廢除了奴婢與耕牛授田,但到了唐朝卻開了一個更大的口子:
允許永業田買賣。
因而唐朝土地兼併方式則以世家大族積累私田,即永業田為主,最終導致公田越少,而私田越多,最終引發均田制的崩壞。
北魏至北齊世家大族依靠奴婢耕牛獲得大量土地,但說到底,這些土地屬於國有,而永業田的兼併則屬於土地私有。
高澄現在面臨一個窘境,人口越多,人均分得田地越少,百姓越貧困,也更容易賣身為奴,從而使得田畝更向世家大族集中。
改革稅制,由按戶收取人頭稅改為按人收取人頭稅,效果有。
按戶收取人頭稅的唐朝15年新增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按這樣的速度換算,人口翻倍25年足矣。
而高澄所要效仿的漢朝,人口翻倍卻需要38年時間,足足能夠延遲13年。
改革稅制從來都只是延緩人口增長速度。
漢朝除了因對外擴張,窮瘋了的漢武帝將幼童的人頭稅提前到3歲,其餘都定在了7歲,這也是考慮到了古代嬰兒夭折率的問題。
人口稅並非從出生就開始收取。
改革稅制,同時配合廢除奴婢、耕牛授田,讓世家大族的畜奴行為除了個人享受之外,得不到任何利好。哪怕高澄將奴婢的人頭稅設定極低,也能逼迫世家大族大量釋奴。
高澄管不了後世子孫怎麼做,但在他的執政下,廢除奴婢、耕牛授田,維護永業田不得買賣的制度,就是對土地兼併的重拳出擊。
這一行為不能等到統一全國再開展。
必須在掌控力度最強的關東開展,將來陸續吞併其餘地區,便能自動納入關東體系。
真要等將來統一之後再實施,所面臨地將是全國性反對,叛亂也將週而復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