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檢閱鹽兵(第1/3頁)
章節報錯
太昌六年(537年八月底,正是秋高氣爽的時候,各地都沉浸在秋收的忙碌與喜悅中。
重回信都城的高澄又馬不停蹄地去往城南鹽兵大營。
有趙彥深與張亮的回報,高澄對這支完全以鹽工為主的軍隊,抱有巨大期待。
張亮早已經搭設好將臺,提前召集了兩萬大軍,等候在將臺之下,以供高澄檢閱。
高澄在兩萬餘人的注視與眺望下,一步步邁上將臺,掃墓歸來的高季式與張亮緊隨其後。
在講臺中央站定,高澄掃視臺下眾將士,人山人海。
高澄深吸一口氣,放聲大喊道:
“我在滄州設定鹽灶一千四百八十四座,但滄州民少,招不到那麼多鹽工。
“有人向我提議,張司馬所招募的兩萬鹽兵久在鹽場,不妨讓他們在操訓之餘,投入煮鹽生產。”
畢竟是兩萬人的規模,縱使拿著簡易地鐵皮喇叭,還是需要一眾親衛替他將話傳遞開。
話音剛落,將臺底下一片嗡嗡地議論聲。
高澄充耳未聞,他繼續喊話道:
“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我不同意,為了解決煮鹽人手不足的問題,我費盡心思從相、冀、滄三州之中,調撥八千州郡兵投入滄州鹽場,為的就是讓你們能夠專心操訓。
“你們雖是鹽兵,但也歸屬於行伍,將來是要上戰場的,平日裡多用心於操訓之上,戰場上便能減少許多傷亡。
“讓你們分心煮鹽,是對大家的性命不負責任,我絕不為之。
“我自組建京畿軍起,與眾將士盟誓三條。
“其一,有功必賞!只需勇猛作戰,一眾記功的隨軍文吏都看在眼中,冒記、漏記都有相應懲處,若自認功勳被人冒領、忽視,可往軍法官處申訴,無論是將校,還是士卒,都會認真受理。
其二,有過必罰!澄初上戰場,於襄陽城外與梁將陳慶之激戰,有士卒私自劫掠物資,以致陣腳大亂。”
說著高澄看了一眼身後的高季式,向他示意。
高季式會意走上前來。
高澄指著高季式道:
“千鈞一髮之際,是他,冀州渤海人高季式,領五百親衛向梁軍發起衝鋒,這才使局勢轉危為安,此役,我沒有立即抽殺士卒,以明軍紀。自是因為我明白,士卒無餉,以劫掠為生,罪不在他們,而在大魏一百五十年的陋習。
“既然罪在制度,澄痛定思痛,在徵得父王同意後,為各軍將士發餉,自此,各軍再無私自劫掠之舉,戰場所獲,戰後統一分配。
“而各軍軍餉,耗用足有兩百餘萬戶租稅,若非強迫一百餘萬僧尼還俗,府庫早已空虛,財政難以為繼。
“我且問伱們,襄陽之戰,是抽十殺一難,還是出兩百萬戶租稅以改陋習困難?”
一開始只有寥寥幾處聲音在回答,片刻後,全軍共同吶喊:
“租稅實難!大將軍仁義!”
呼喊聲此起彼伏,這讓高澄只能舉起手止住了眾人的呼喊,才道:
“有過必罰,既然罪在制度,澄便以兩百餘萬戶租稅改之,若罪在個人,又何懼於殺人立威?你等當謹記,行伍之中,軍紀第一,若有觸犯者,嚴懲不赦,莫要錯估了襄陽之戰後,我嚴肅軍紀的決心!”
眾將士齊聲應諾,高澄又接著三條盟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