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五姓四族(第1/3頁)
章節報錯
第215章 五姓四族
高澄在給高歡去信的同時,高隆之受命先回了洛陽,為元善見說戲。
而高歡的反應很迅速,收到高澄來信後,他立即派遣剛回晉陽休整沒幾天的竇泰領兵三萬出太行滏口陘,屯駐殷州。
太昌六年(537年九月二十四,元善見召開朝議,商議廢除奴婢與耕牛授田,同時改革稅制,廢除戶調,恢復舊制。
遠在滄州巡視鹽場的高澄聞訊,向洛陽上疏勸阻,卻遭怒斥。
元善見批覆道:
‘朕蒙相王厚愛,沖齡踐祚,以歷六載。觀政數年,略有所得,何故至今仍不得自主?天子者,大將軍且自為之!’
剛剛結束滄州之行來到瀛洲的高澄接到批閱,惶恐不已,當即卸去印信交由天使帶回洛陽,自己則戴罪於瀛洲,等候天子發落。
他們之間的這場戲,尋常百姓當了真,痛罵天子昏聵,不聽忠良之言,對於為民請命的小高王,多有同情。
但真正的世家大族如河北四姓五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以及渤海高氏,又怎會不清楚其中究竟。
作為這一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四姓五族還得派人往瀛洲,向為他們發聲的高澄表示慰問。
殷州竇泰、定州厙狄幹、冀州婁昭各擁部眾,河北還有隨同高澄北上的一萬大軍,以及兩萬鹽兵。
高歡、高澄兩父子在河北聚集這麼多軍隊,又是何意,四姓五族心知肚明。
就連集結在潼關的軍事力量也被打散,主將段韶被提前調回了北豫州,威懾滎陽鄭氏。
高氏的統治遠比爾朱氏穩固,且得民心,內部也沒有爾朱兆、爾朱世隆、爾朱天光、爾朱仲遠等人四分五裂。
被高澄從河北搜去了六十萬隱戶,河北士族實力更不比以前。
弘農楊氏被滅族的教訓近在眼前,沒有人真敢出這個頭。
對於前來慰問的四姓五族之人,高澄感慨道:
“天子浸長,吾當避之,或歸晉陽,侍奉於雙慈。”
四姓五族之人對此嗤之以鼻,什麼叫天子年紀越來越大,我應該避其鋒芒,還說什麼要跑去晉陽給高歡夫婦盡孝。
元善見真有那本事,只怕反手就是‘天子昏聵,當另立明主。’
然後又從宗室裡挑一個幼童繼嗣元善見。
但既然高澄演了這場戲,不願撕破臉皮,眾人也只能陪他表演。
高澄幕僚,范陽盧氏子弟盧詢祖寬慰道:
“天子不過一時氣言,大魏社稷,唯大將軍一力支撐,當仁不讓,大將軍何辭哉?”
盧詢祖是東雍州刺史盧文偉之孫,范陽太守盧恭道之子。
其祖父盧文偉曾任范陽太守,唆使劉靈助叛亂就是盧文偉的功勞,劉靈助死後,盧文偉投奔高歡,參與信都建義。
高澄當初往河北索括隱戶,就是向盧文偉去信,希望盧詢祖入他幕府任職,以此安撫范陽盧氏。
一面重用河北士族子弟,如博陵三崔等,一面卻逐步削弱河北士族實力,如括檢隱戶等。
正是高澄一步步溫水煮青蛙,到了今天,他們的核心人物在朝堂的官位越來越高,手中掌握的武裝力量卻越來越弱。
又如何敢、如何捨得發動又一次河北大起義。
河北不亂,河南更不可能鬧事,畢竟高澄麾下大將盡皆領兵鎮在河南。